公元757年,浔阳监狱。
大唐的第一网红李白,前一阵子被几个官兵押解着扔到了这里,他从潇洒飘逸的诗仙,变成了一名灰头土脸的囚犯。
游山玩水半辈子,李白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已还会失去自由,身陷囹圄。
监狱的滋味真不好受啊,呆了几天,李白就吵着要出去。
面对他的叫嚣,狱卒或置之不理,或厉声呵斥。【趣探网】
“谁能向我伸出援手,解救我于危难之中啊?”李白这两天,在绞尽脑汁地思考这个问题。
他一遍一遍地
翻看朋友圈,看了 半天,也没有发现一个靠得住的 人。突然,李白一拍大腿,他 兴奋地说:“有 了!我 找高适!”他说的这个高适,就是大唐那个著名的
边塞诗人。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位高大人,人家不光会写诗,还是这次镇压永王叛乱的总司令,后来还成了诗人中唯一的 侯爷。少年贫苦,志存高远
公元704年,在大唐最光辉灿烂的时代,高适出生了。
高适的
爷爷高侃,是 唐朝威力无边的名将。他 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在边疆屡立战功,且死后获得殊荣,陪葬于 李治乾陵旁边。按理说,有这样的家庭出身,高适人生的起点应该不低,但他的父亲早逝,导致家境衰落不堪。
高适小小年纪,便流落到梁宋两地,生活无着。《旧唐书》记载:“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虽然高适在童年和少年时期,饱尝贫苦,但他天性乐观,志向远大。
他
坚信自己生来就是做大事的,所以在 想方设法填饱肚子以后,高适勤于 练剑,刻苦读书,而且“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熬过了早年的困顿,弱冠之年的高适意气风发,他希望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信心满满地来到京城: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别韦参军》
高适以为自己满腹才华,必能得到天子的赏识,但此次长安之行,一番奔走干谒,高适一无所获。
要想求仕,就必须留在长安,但长安“居大不易”,高适只好回到宋城。
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
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
——《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
奔赴边塞,失意而返
公元730年,大唐与契丹在边境发生战事冲突。
闻此消息,高适着实有点激动。他觉得自己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他立刻扔下农具,收拾行装,然后郑重地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我要弃农从戎,做一名响当当的军人!”
高适从宋城出发,一路游历,第二年的
秋天,来到了 东北边境。在那里,他看到了落日下苍凉的 孤城,也看到了 士兵们奋不顾身作战的 情景: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寒,黄云愁杀人。
——《蓟门行五首》
高适对当时的
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比较仰慕,他想加入李祎的幕府,为此还专门写了 一首《信安王幕府诗》,恭敬地 向李祎呈上。但
是 不知何故,李祎没有 接受高适,高适又去投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张守珪倒是没有 拒绝他 ,但只是 让他 在 幕府里跑跑腿,打打杂。在
之后的两年里,高适一直在边疆游走,试图寻找建功立业的 机会,但终因无人赏识,高适不得不离开边塞,重返客居之地。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送魏八》
虽然
这次入塞,高适没有 遇到知己,比较失意,但 是 几年的军旅生活,为他 打开了新的 视野,也为他 的 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落榜之后,名篇问世
735年,三十二岁的高适,再次来到长安,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他本想“学好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然而他落榜了。
作为将军的后代,高适有一种天生的不羁与豪情,他相信自己是一块金子,迟早会发光,所
以名落孙山,并没有 使他过分沮丧。738年,有一个跟从边将张守珪作战的人,从塞外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的诗,让高适过目。
高适看完以后,甚为震惊。
因为唐朝和契丹的战争,一开始大唐是胜利的,后来却节节走向惨败。而导致惨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作战将领的骄傲轻敌和在前线的醉生梦死。尤其是这次战争的主帅张守珪。
在战败之后,不但不主动检讨,承担责任,而且向朝廷谎报大获全胜,无耻地邀功请赏。
高适实在愤慨,于是挥毫写下《燕歌行》一诗,以和之。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历经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在这首诗中,高适没有极力美化盛唐的边疆武功,而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参与战争的人身上。
放在了那些被战争无情碾压的生命身上。
它更侧重于表现战争的惨烈,侧重在恢弘的战争场景中。
再现个体悲壮的牺牲和苦难,并对这种苦难给予深沉悲悯的人性关怀。
同时,它还对不恤士兵、沉醉歌舞的将领,进行了辛辣地揭露和讽刺。
因此《燕歌行》被誉为高适的“第一大篇”,也是唐代边塞诗歌里程碑式的“良心之作”。
邂逅李杜,结下友情
744年,寂辽的梁宋大地上,出现了三个伟大的身影。
他们分别是:李白,杜甫和高适。
彼时,李白刚刚被唐玄宗下课,心情郁闷;杜甫遭遇了科考的失败,正在寻找人生的机遇。
他俩在旅途中偶然遇见,于是相约一起散心游历。
他们来到梁宋,在这里又邂逅了一位新朋友——大唐的边塞诗人高适。
三人一见如故,有说不完的话,喝不完的酒和论不完的诗。
作为东道主,高适热情地为李白和杜甫当向导。
不但带他们游览宋城一带的名胜古迹,还和他们一起骑马打猎,体验飞鹰走狗的狂放与乐趣。
短暂的相聚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是这三个人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伤感。
因为他们坚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们更坚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还会重逢。
分别以后,高适和杜甫都十分想念李白,杜甫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高适也为李白写下了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
——《宋中别周、梁、李三子》
为了纪念这段游历生活和三人之间的友谊,杜甫后来写了一首《谴怀诗》,有两句这样写的: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遗憾;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不会改变,那么十三年后,李白和高适的友情之船,就不会说翻就翻。
可是,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