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姬昌的大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下面是娱乐通小编收集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伯邑考,文献中又称邑考。这个名字有什么奥妙呢?古人完整的记名,有字前名后的习惯。比如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其实就是孔纥。所以伯邑考应该是字伯,名邑考。邑不大可能是封地。因为以封地为氏的话,就应该叫邑伯考了。(当然也有可能字伯邑,名考)看到还有人说考是指先父,不可能用在名字里。【趣探网】 可是孔子的七世祖,就叫正考父。
伯邑考是
文王与 太姒所生嫡长子,为何没有继位,有 说是 早死的 ,有说是 文王不立长而立次子的。但都没有可靠证据。 从《逸周书·世俘》的记载来看,武王灭商后在 朝歌帅诸侯祭祀上帝配享列祖,从曾祖太王(公亶父),到太伯,王季,虞公,再到文王,邑考。这说明武王承认长兄的政治地 位,与先王同列。且 此时已死。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姬昌、姬发这种称呼,就是西伯昌、文王昌,小子发、武王发。男子名前是
不冠姓的 ,女子名后(个别名前)才加姓。这是 氏族制度发展到周代的特定形式。姓氏有 别,各有 不同的 用途。宋朝人总结说: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姓是
家族渊源的 追溯,一般是以上古氏族的发源地为姓。《国语》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各以为姓。因为同姓不婚,所以女子加姓,以标志通婚的 范围。而氏是对家族社会政治地位的标志。封国,采邑,官职,祖先的
表字都可以为氏。因为政治身份的 多重性,所 以个人和 家族常会有多个氏。比方说荀林父,家族源自荀国,在晋为大夫,荀林父为中行将,所 以又称中行氏,此后又 分化出知氏。 晋国的 士氏又 分化出随氏,范氏。赵氏分化出邯郸氏。所 以周代的 贵族至少有一个姓,一个或多个氏。王室,公室的王子王孙,公子公孙,未得分封时以国为氏,这时他
们都有潜在 的 继承资格。分封后则由国君命氏,算是 从国君的家庭中分出去了。从此同国君要严格论君臣关系。比如鲁国的 公子季友,可以叫鲁季友。季是 他的字,他的子孙以季为氏,称季孙某,不称鲁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