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阅读宋史时,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其他的王朝,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宫崎先生曾经说过: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人的时期。”
这是外国人对宋朝的另一种评价。
一、不得杀人
宋代叶梦得的《避暑漫抄》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宋太祖曾在卧室里立过一座名为“誓碑”的石碑。
新皇帝登基后,每到太庙祭拜完毕,便要念一遍誓言。【趣探网】
其中有三条,第一条是:
“柴氏子孙,虽有
罪孽,不可再受刑罚,若有叛徒,则在牢中自裁,不可再得市曹处死。”第二条:“不可再杀官员和上书之人。”第三条则是:
“后人若有违此誓,天必殛之。”
第一条,就是对先祖皇帝的特殊待遇。
赵匡胤在陈桥叛乱后,以黄袍加身,篡位为帝,但他并没有和其他几个朝代的开国帝王一样,追杀先帝。
反而是在发誓的时候,许下了优厚的待遇。
柴宗鉴被册封为郑王,他的母亲被册封为周太后,受终身服侍。
柴家的后人,也得到了宋王朝的厚待。
第二条是“不得杀人”。
这表现出对文武百官的包容,相比于刘邦,朱元璋屠杀英雄的残忍和鲜血,更能衬托出宋朝以“仁慈”立国家的艰难和可贵。
宋神宗元丰年间,由于陕西战事不顺,神宗将一位不负责任的漕运官员处以极刑。
第二日在朝堂上,神宗问宰相蔡确:
“昨天下令处死一名运粮官的旨意,今天还能不能兑现?”
蔡确曰:
"自前朝至今,未曾有一次斩杀士子,微末希自天子之始。
"神宗道:
“把他挑起来,发配到偏僻的地方去!”
又有宰相张说:
“既然如此,那就把他杀死吧!”
神宗问道:
“何故?”
张曰: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宋神宗再也忍不住,惊恐地问道:
“为何我就不能做一次痛快的事情?”
最终,神宗采纳了群臣的建议,按照先祖的遗命,免除了押解官员的死刑。
赵匡胤亲身体会过武将们自立为王,夺取皇位的过程,深知藩镇割据,君臣相残的危险,他一直在思索着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国度变得更好。
但他并未大开杀戒,反而采用了“以和为贵”的策略。
做到了“略削其权,节俭其粮,集其精锐之士”,将军权和财权都掌握在了朝廷的手中。
然后让帮助他打败天下的将军给他一个虚名,让他“积攒钱财,自娱自乐”,享受荣华,死后也能有个好归宿。
两宋三百年间,并无地方诸侯反叛与朝廷相抗衡,这与赵匡胤所采取的各项方针、措施密不可分。
有人说:宋代乃读书人之福世,虽然有些夸大,却也并非全无根据。
二、完善科举制,推行士大夫政治
宋代是以文官为君的国家,赵匡胤曾经说过:
“为官者,必用文人。”
他在选才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进。
其一,推行任用考试,直接取消科举考试中冗杂的考核流程,比如吏部参与考核。
其二,取消门第限制,主张选贤任能,不可徇私舞弊。
赵匡胤登基两年后,便下诏废除“公荐制”。
意思是,科举考试,为朝廷选拔人才,不能与私人关系扯上关系,中了科举的人,也不能称主考官为恩师,不能称自己为“门生”。
否则,御史必告其罪。
如此一来,每一个通过考试的人,都会被称为“天子门生”。
宋太祖在考试中实行了科举的制度,从而使得“天子门生”的名号更加响亮。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次考试作弊。
《续资治通鉴》记载:
“徐士廉为落第士,开宝四年于大殿前敲大鼓,声讨公道。指责主考人偏袒他人。”
宋太祖当即亲自在大礼堂举行了第二次考试,徐士廉才华横溢,被选为状元。
最初被选中的十人中,有一人是同乡,是主考的翰林院的李。
宋朝皇帝大怒,从那以后,殿试便变成了正常的考试,也就没有再出现什么小团体了。
另外,宋太祖还制订了一整套严格的、具有操作性的科场制度。
比如“锁院”,从被指定的时间开始,考官就必须进入科举考试的殿堂,与外面的世界断绝联系,直至考试完毕,确定了排名,他们才能离开。
“糊名”和“誊录”两种方式,即在答题时,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和籍贯等私人资料严加保密,以避免监考人员对试卷的偏袒。
为了避免作弊,还采取“誊录”制度,即考生的试卷都要有专门的人抄写一份,然后交监考人员批改。
“回避”制度,如果主考人的亲戚朋友都参加了这次的考核,那么主考人就必须换个考场,避免参加这次的考核。
这种体制的建立,使得科举更加公平,平民百姓都可以通过 科举,改变身份,进入官场,从而打破束缚,促进发展。
三、经济发达,文化发达,科技发达,城市繁华
宋代的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发达的城市。
一年的税收,可以达到一千六百万两银,相当于全世界经济、政治、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六十。
而宋朝的财政,有七成来自于工商,可见由农业的发展,转向了工业的发展。
正如邓广铭所言:
“宋朝是我们国家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它的物质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现代知名学者陈寅恪曾说过:
“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赵宋时代造极”,他说宋朝文明,已经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文坛上,有“六家”,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都是出自北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部政治学著作,其中有一句话,叫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家喻户晓的经典。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的领军人物,它与唐诗,元曲,明清小说,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葩。
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汴梁的市集繁荣景象,为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
《资治通鉴》为司马光所撰,是我国史家与司马迁《史记》齐名的一部史书。
袁枢所著的《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在史书研究上有较大的创新。
在科技方面,宋朝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种,即“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是在宋朝发明出来的。
它从新疆传入波斯、埃及,又传入欧洲,极大地
推动了文化与知识的 交流,并对西方的文艺复兴产生了 深远的 影响。宋代的枪炮、火药等武器,亦经由阿拉伯人而被传入欧洲。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这些武器的传入,改变了战争的全部方式。”
为了适应海上航行的需求,在北宋时期,人们在海上广泛应用罗盘来确定航线,并将罗盘传入欧洲,推动了“地理学大发现”,推动了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他的《新工具》中,培根把罗盘,火药,印刷术称为近代西方文化的开端。
在其《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特别指出,三项伟大的创造,是“资本主义时代来临的先兆”。
宋代有两个著名的大学者,沈括、苏颂。
沈括在天文、数学、地质、物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其著作中有《梦溪笔谈》。
现代英国知名科学家李约瑟夫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将《梦溪笔谈》誉为“中国科技史的坐标”,并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
苏颂在其著名的科技著作《新仪象法要》中,对其发明的“水流式天文钟表”作了简单的叙述,并被李约瑟夫誉为欧洲中古时代天文钟表之鼻祖。
城市生活的繁荣,使宋代的文化具有了现代的色彩,京城汴梁,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都市,人口超过了一千万。
市区内有皇家林苑,宛如一座花园,对普通百姓开放,汴梁城里还有一处叫“瓦舍勾栏”的公共娱乐场所,以显市井之繁华。
在这座小楼里,有歌舞厅,有戏剧、木偶、皮影戏、杂技和历史,进入戏台,需要购买入场券。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这些勾栏上都会贴上“招子”,上面刻着表演者的节目和名字,就像现在的戏院贴海报一样。
餐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酒店档次不同,有大排档,可以解决平民百家的伙食需求;还有一些高档的酒店。
酒楼也有“点菜”和“咄咄可办”的服务,宋朝的一些有钱人,不喜欢自己动手,就去饭店点餐。
在夜市中,市民可以逛街,购物,到一些休闲的地方欣赏歌舞剧。
在这座城市中,也有一些摊位,出售着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宋人的笔记上写着:
“最早的时候,街上有几家面铺,彻夜营业,直到天亮。”
宋代的城市,就连朝廷里的人,都对这里充满了向往。
相传有一晚,宋仁宗听得宫里有琴瑟之音,便问:
“”哪里有乐事”?
太监回答是宫外的热闹音声。
城中人声嘈杂,把这富丽堂皇的宫殿,映照成了一片凄凉。
这是史无前例,甚至在后世都很少见。更重要的是,宋朝的皇帝知道,只有节欲,才能让百姓兴旺。
结语
就像一个铜板有正反两面一样。
宋代不仅有灿烂的文化,科技革新,城市繁华的明一面。
也有富余财力物力,人手,军力,穷困潦倒,被人欺凌,直至亡国灭种的暗一面。
关于
宋代的 功过得失,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史实,以一种“温暖而尊重”的视角来看待,给予客观的 解释与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