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明朝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里面埋葬着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及其两位皇后,修建于万历十二年,历时六年,耗银八百万两(万历年间一口肥猪不过是1两六钱银子),最终于万历十八年完工。
1958年9月6日,新华社通讯社向全世界播发了【趣探网】 后殿有 三口朱红色棺材,万历帝朱翊钧和 他的 两个皇后躺在里面,尸体虽然 腐烂,但 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 光。 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 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 罗纱织锦,这些纺织品历经三百余年,仍然熠熠生辉……”消息发布后,世界考古界为之轰动。
这样一条消息:“明朝十三陵中的 定陵已被打开,陵墓是 一座地 下宫殿,拱劵全部由大白青石建成,有两层楼高,八十多米长。根据目前已经解密的相关资料,定陵的
发掘属于 阴差阳错,新中国最早的专家们想要挖掘的 明皇陵,是朱棣的 长陵。1955年十月,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历史学家范文澜,联名给国务院写了
《关于发掘明长陵的 请示报告》,提出了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由历史学家制定的正式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在这份计划中,专家们的目标是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长陵。得知这个消息后,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
郑振铎和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夏鼐大惊失色,两人立即找到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希望其能够收回提议,理由很简单:“以当时的科学技术,很难承担大规模的陵墓挖掘工程,文物复原和保存技术,在 当时是一大难题。 长陵规模宏大,发掘和保存工作,必然庞大繁琐,即使是 当时技术最发达的苏美两国也 会感到头疼……”不过当时北京市主管文教的吴晗很固执,他
认为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年,现在既有老一辈的专家,又有新培养的考古大学生,无论是人力物力,都能完成这项艰巨的 工程,也能向世界证明新中国的考古能力。 在 这些文化名人的助力之下,这项提案最终还是得以通过。当年十二月,吴晗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里面最初成员只有
7人,分别为余心清,尹达、夏 鼐,王冶秋,张季纯, 长刘仲华和吴晗,这些人“负责草拟具体开发计划”。而具体实施挖掘任务的 则是由大学生组成的发掘队,发掘队队长由夏 鼐的 学生赵其昌担任,当时他 只有 28岁。赵其昌带着 探工赵同海在长陵转了 两三天,由于 天降大雪,所 以没有找到任何适合长陵的挖掘点,只能铩羽而归。两个月后春季雪融,赵其昌在突击研究大量明陵资料后,再次重上十三陵,进行实地 勘察,依旧一无所获 。因为进度缓慢,“委员会”鉴于
现实,几经商讨,决定试挖朱棣儿子朱高炽的 献陵,用来积累经验。朱高炽这位胖墩皇帝大器晚成,47岁才得以登基,仅做了 十月就驾鹤西去。由于在位时间有限,所 以注定其陵墓规格不可能太大。对此,吴晗表示反对,认为其陵墓规模太小,对以后长陵的 发掘,不可能形成任何有 价值的 参考意义;吴晗提议试掘嘉靖的 永陵,结果又遭夏鼐强烈反对,理由很简单——永陵规模不比长陵小。几番争议后,吴夏两人逐渐把目标放在了朱翊钧的定陵身上。
其实朱翊钧的 定陵和朱厚熜的永陵属于 明十三陵中的另类,不仅规格大,而且 内部构造和 其它明陵有很大区别。而景、裕、茂、泰、康、昭、德这几座陵墓,内部和 长陵相似,规格又 小,是长陵的 简化版,积累经验的话,明显要比定陵合适,不过一次偶尔的 阴差阳错,让定陵最终“中标”。
赵其昌在第二次带队实地勘察期间,找了一块石头就地休息,结果其雇佣的民工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了一堵残墙上方三米处,有
一个因年久而开裂的 裂缝。赵其昌激动不已,马上汇报委员会,夏鼐闻讯后驱车亲自从北京城前来查看,断定这个裂缝是 通往定陵底下玄宫的入口。结果,发掘长陵计划被更改为探索定陵。1956年5月19日7点,对定陵的发掘正式动工。
这座偌大陵墓的
破土地点,就选择在 最初发现的这个门洞位置。考古人员决定对宝城内侧先挖了 一条宽3.5米、长20米的深沟,很快就挖到了 地 下砖墙。南北两道砖墙相隔八米,两墙之间形成了一个隧道,是S形,有 民工在 墙中间发现嵌有一根石条,上面刻有“隧道门”三个字。既然 确定了这是“定陵”的 隧道入口,工作人员加快了 施工进度,经过几个月的 挖掘,一天傍晚,一个参与挖掘的 民工又发现了 一块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了十六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小石碑的发现轰动了 工地 ,考古人员激动的 互相拥抱到了 一起——这块石碑明确提示了地 宫的具体位置。考古队按照石碑指示,从通往宝顶方向挖出第三条探沟。由于
缺乏必要的机械设备,直到第二年五月十九日,才挖掘到地 下玄宫入口处的 “金刚墙”——神秘莫测的 明陵地 宫,终于 要重见天日了 。为了
保障发掘工作有 序进行,吴晗于6月6日向上面申请,要求增加发掘委员会人数。17日,国务院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关于 增 加发掘定陵委员会委员的 通知》,同意增加 郭沫若、沈雁冰、张苏、齐燕铭、郑振铎、范文澜、邓拓七名委 员。至此,委员会扩大到了 14人,分为三组,前两组负责总务、保卫、联 系以及打开 墓门后清理地 宫、整修和临时保管地 宫文物的 工作;而第三组则负责发掘成功后地 下博物馆的设计、布置、陈列工作。委员会一切就绪,第一道命令就是停止挖掘定陵,因为北京夏季多雨,气温又
高,不利于 文物保护,他 们决定等雨季过 后再行挖掘。四个月后,挖掘工作再次启动,准备从金刚墙上的梯形开口符号处打开地
宫。但 发掘队的 民工们却个个坐立不安,充满了 紧张情绪,因为在等 待雨季的 这4个月里,有不少神秘的传闻在 这些淳朴的民工中传播:“有 的 说陵墓里布满暗箭,箭头上都是 毒药,碰着 就要丧命;又 说墓门之后,有千斤石,进去就会被关或者被压死;还有 的说陵墓里充满了毒气……"队长赵其昌和副队长白万玉感受到了 民工们的恐惧,特意提了一瓶“老白干”去民工房和大家喝酒谈心。民工队长王启发带头说出了 己方的 顾虑,并告诉赵其昌,底下干活的谁也不敢最先取砖,无奈之下,赵其昌决定第二天亲自取第一块砖。八月十九日傍晚,队长赵其昌从“金刚墙”用特制铁铲撬出了第一块城砖,没有
传说中的 大石和 暗器,只有一团黑雾随着一股霉烂潮湿的 气味从被打开的“圭”形洞口喷出,人群被这气味呛得是连连咳嗽,并伴随着一阵慌乱。正在现场指挥的 夏鼐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不用害怕:“这是 地 宫三百多年的积累的腐烂发霉气体,只要放出来,就能进入地宫。”为了安全起见,夏鼐下令将一只鸡从被敲开的 “圭”形洞口放进“金刚墙”内,几天后,公鸡还能打鸣,工作队再次开始挖掘。墙砖被一层层抽掉,到十五层时,洞口已经高达两米,赵其昌戴好防毒面具,第一个跳进了洞里面。有了队长带头,民工们再无恐惧,有几个胆大的民工带着
手电跟了 进去,走过 一段距离,发现了 两块整块用汉白玉做的 大门,大门雕刻着 兽头和乳状门钉,历时三百余年材质仍洁白如玉。众人企图推开石门,但 无论如何用力,大门纹丝不动,夏鼐亲自向前用手电从门缝中照射,发现大门被一块大石条死死顶住。查阅资料后才知道这是 古代帝王陵常用的封门反盗设计,称为“自来石”,原理很是简单,在准备关闭墓门时,将石条放置于 门后槽内,随着 石门关闭,石条则滑向大门中央卡槽,于是 死死的将门顶住。要打开地宫大门,必先推开石条,还不能让这块顶门石条摔坏。赵其昌知道古人当年维修地
宫,打开大门用的都是 一种特制工具——"拐钉钥匙”。可时间已经过去了三百余年,当年的 钥匙早已湮灭在了 历史的长河中不见了踪影。赵其昌阅遍古籍,最终用小手指粗的钢筋,把顶端弯成了半个口子,成功毫发无损的移开了顶着大门的石条。最终众人一同发力,粗大的
门轴带着万斤石门发出嗡嗡轰鸣,随着动人心魄的金石之声,封闭三百年之久的地 宫终于展现在 了众人面前。进入的 第一道石门,是地 宫前殿,南北宽6米,长26米,高度为7米多,全殿由金砖铺地,边墙由青石彻垒,顶部由石条起劵,虽然 大气,但大厅空荡,没有任何成列品,只有一层朽木,推测是运送灵柩时怕棺犉过重压坏地板而铺就的枕木。继续向西,又
有石门,大小构造和材质与 第一道石门雷同。打开后便是地 宫中殿,大小和前殿差不多,陈设也很简单,不过 是 三座汉白玉石宝座,座前有 黄色琉璃五供(两烛台,两花瓶、一个香炉)。还有 三座青花瓷做的 长明灯,很是 巨大,长宽都是70cm,灯里装满了 灯油,不过 和《鬼吹灯》小说里描述不同的 时,这长明灯里的火焰因为缺乏氧气,早早自然熄灭了 。通过
中殿,抵达后殿,眼前豁然开朗。后殿是 地 宫的主体部分,空间巨大,长32米,高宽都达到9米,地面用光彩夺目的 花斑石铺就,比如今的 水磨石地面更加光滑;后殿正面则是 棺床,金砖平铺,汉白玉镶边,极尽奢华,上面摆放了三口巨大的 棺犉,除去朱翊钧的尸骨外,里面还塞满了 各种陪葬用品。据资料记载,万历出葬时因棺犉太重,光民夫 就用了 八千,杠绳时有断裂,沿途一共花了三天时间才到墓地 ,可见陪葬品之多。棺床周边摆满了各种青花瓷器、金银玉器、凤冠霞帔、珠宝首饰,香料。另外还有
26个朱漆木箱,但时间久远,完全腐烂三架,各种财宝散落一地 ,更难能可贵的 是,定陵内出土了大量明代丝织品,每卷上都有 “腰封”,写着 尺寸、时间、产地 、质地标签,可惜的是 当时保护技术非常有 限,盛放文物的 库房更是四面透风,工作人员更是 毫无保管经验,将丝织品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 半腐的衣服上草草处理,随着 涂料老化发硬,几个月后这些文物就发硬、变脆、化为灰烬。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
工作人员加快了出土殉葬品的
修补、保护、复制工作,在9月份就移除出地宫,放置于故宫神武门城楼,向人民展出。由于时间仓促,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 金丝楠木棺椁由于 过 重,和地 宫中其它腐朽的 木料一起,再无人过 问。1959年9月30日,因定陵博物馆即将开馆,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见地
宫杂乱,便吩咐把棺木以及其它木料丢弃,好迎接领导来检查卫生。于是这些上好的 金丝楠木棺材,被劈烂后丢弃于 宝城之外的 山沟中。一星期后,文物学家夏鼐得知棺木被毁,气得浑身发抖,要求博物馆重新捡回棺木,结果山谷里早就不见了 这些木材的踪影。定陵最珍贵的,还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骨,虽然只剩骨头,但
由于棺木未损,所 以保存非常完整。经过鉴定得出结论,万历身高1米64,血型为AB,驼背,当时为北京博物馆修补和制作了古人类头骨的模型的苏联著名雕塑家格拉西莫夫 听闻此事,非常敢兴趣,特意主动上门要求把三位遗骨运往苏联,进行模型复制和 修补。但 此时中苏关系已经进入了敏感时期,于是 婉拒了 苏联方面的请求。三具遗骨最后被送往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进行修复,因为万历是 封建地 主的 代表,最终的 形象被定格为戴瓜皮小帽、鹰钩鼻子、尖酸刻薄的典型影视地主造型,两位皇后也被设计为丑陋凶残的地主婆形象,放置于 定陵博物馆供人批判展览。即便如此,1966年运动袭来,万历和 他两个皇后的 尸骨,画像、资料照片,被狂热的人们抬到博物馆前广场上批斗,最后一把火烧成了灰烬。定陵的悲剧让郑振铎和夏鼐深表痛心,两位上书国务院,请求制止后人对帝皇陵墓的
挖掘,很快得到了 周恩来的 批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从此成为我 国考古界的一个硬性规定。1965年,郭沫若等 人再次提出发掘长陵,周恩来果断予以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