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原型贤惠】潘金莲因《水浒》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到《金瓶梅》里,她更跃为“女一号”。按书中所写,她是所有女子中生的最美,也最擅风月的一个。《金瓶梅》这个书名,一说是“金色的瓶子里插着梅花”的意思,一说是由该书头三号女角(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组成,显然后一说更为通顺。《水浒》里的潘金莲形象还比较单薄,《金瓶梅》里的潘金莲却是一个极其丰满、极其鲜活的艺术形象了。
在《金瓶梅》中,前面的
部分与《水浒传》大体类似。潘金莲生于一个贫困的裁缝家庭,早年丧父,九岁卖入豪门充当家伎,后又被转卖到土财主张大户家中,被“收用”后又由于财主婆不容,被张大户下嫁给了 矮丑的 武植。而她追求从天而降的壮伟男子武松未果,于是转而投入富有 而英俊的 西门庆怀抱。与 《水浒传》不同的是 ,在 王婆的教唆下,她鸩杀亲夫后被西门庆娶为五房,开始了 在 西门庆家中与其他 女人争宠的“战斗”生涯。不仅如此,她还私通仆人,勾引西门庆的女婿陈经济……由于 在 封建社会里,作为家长的男子之所 以妻妾成群,首位的原因便是传宗接代。因此,当潘金莲自己养不出孩子时,她对西门庆别的 妻妾的 嫉恨更成倍地蹿升;当李瓶儿竟生下了官哥儿之后,如何害死这个“眼中钉”便成为她的“当务之急”;官哥儿终于 被她唬得受惊并生病死掉后,她拍手称快,但新一轮的争宠之战又掀起了 硝烟……潘金莲的淫荡、狠毒、变态乃至于 颠狂,令我们在 惊诧之余,也 对潘金莲的形象给出了 最彻底和最后的 定性。那么,历史上的
潘金莲和 武大郎又是怎样的 呢?真有 其人么?还是 完全是 虚构的 艺术形象?他 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据考证:大郎武植,系在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趣探网】 另外,曾被武植治罪过的 乡里恶少西门庆的 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于是 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武清官的形象被毁于 一旦。谁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来了 银钱,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这时,他 才发现武大郎决非知恩不报,而是不搞以权谋私。他 发疯似地返回去撕自己贴的 纸条,但 悔之晚矣,它们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题发挥,因而谬种一传再传。
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少年得志中了进士,在 山东阳谷做了知县。资助过武大郎的 一位同窗好友因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于是,千里迢迢来投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摆脱困境。开始,他 受到盛情款待,可过 了 半年也 没听其提及做官之事,他 便认为“武大郎乃真忘恩负义之辈”,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 回家路上,他 编写了 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植恶意中伤污辱影诋毁之能事。而县城东北的
黄金庄,便是被武家后人称作“老祖奶奶”潘金莲的 家乡。 潘金莲并不是潘裁缝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闺秀。她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到老,先后生下4个儿子。黄金庄正南1.5公里便是 那武家村。
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墓志铭文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与
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 然 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从墓志来看,武植还是殷商王武丁之后,正经的 王族子孙。 1946年,从坟中还发现有一口楠木悬棺和两具骨骸。据三位参与挖坟的老人证实,从骨骸判断武大郎相当高大,推算生前少说也有 1.78米。再者 ,若是 卖烧饼的 ,哪有 楠木悬棺和许多青砖垒墓!
武植的盟兄弟与
西门庆狼狈为奸一丘之貉,恶毒毁谤武植与潘金莲,而施耐庵的后代则深明大义,引疚自责,竭力为武潘平反昭雪。施耐庵的 后裔,河北威县的施胜辰赴武家那作画16幅并配诗文以道“施家欠债施家还”之歉疚。 其中,武县令画像的 配诗为:“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曰:“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 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武植盟兄弟的自戕,施耐庵后裔的
自责,已正大郎、金莲之清白,而武植之24代孙武双福的健在,则更证《水浒传》武潘之千古奇冤。既然 《水浒传》中武大郎与 潘金莲夫 妇无嗣无子且相继殒命,那么,何来其后代之繁衍(武家那全村半数武姓)?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 ,历史上实无此人,只是 施耐庵塑造的 文学典型罢了 。展厅还陈列一尊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的
石碑。这是 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途经河北油坊,闻武植有 坟无碑,口谕立碑于 武植墓前,并植树二百余。碑之正面刻文为:全族合力,保护武植墓周围“二百余株”。遗憾的 是,壮观之密林已毁,而今荡然 无存。武家后代们还说了许多武大郎匡扶正义,潘金莲忠于爱情、协助武大郎清廉治政、铲除恶少的
动人故事。所 以,历史应还“为官清廉,兴利除弊”的武大郎和 “善良贤惠,勤劳仁义”的 潘金莲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