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正文

净土宗的来历是什么?观点信仰与其他宗教有什么不同

佛经翻译公元前后的古印度,正是口颂佛经书面化的时代。几乎同时代中国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

  佛经翻译

  公元前后的古印度,正是口颂佛经书面化的时代。几乎同时代中国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

  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各派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此时的东土,各大宗派纷纷成熟,高僧辈出,证者无数,从教理研释证悟到民间百姓的广泛传弘,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与隋唐盛世交相辉映。随着公元8~到9世纪以后印度教在印度的兴盛,佛教的没落。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渐转移到了中国,并进而传播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及我国的西藏等地。而印度佛教此后则日趋没落而消亡了。【趣探网】可以通过吃海藻让身体变绿的生物 叶羊很漂亮(体型很小)中国翻译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比较全面、系统和完整的。

  净土经典

  净土宗典籍的38562884翻译,始于59877698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两大译经师。安世高本是21242477安息国太子,让国位与99154641叔父,出家修道,博通经藏。东汉桓帝建和初(公元179年)来洛阳。二十年间详出176部经卷,多属小乘,

  间译大乘经。ios17支娄迦谶,月氏国人,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来洛阳。十余年问,译经21部,多属大乘经典。此两大译经师都曾翻译过72469449净土宗典籍。哀伤苔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安世高曾翻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惜已佚。支娄迦谶于32592471后汉灵帝光和25201843二年(公元179年)译出《佛说般舟三昧经》,此即中国净土宗经典传译之开端。继而又译出号称净土宗第一经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到了三国时代,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公元222年)译出《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出《佛说无量寿经》(公元249年)。姚秦鸠摩罗什(公元401年来洛阳)译出《佛说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北凉昙无谶译出《悲华经》(公元419年),刘宋噩良耶舍译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公元424年),北魏菩提流支译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公元508年),唐玄奘重译《阿弥陀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公元650年),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志译出《无量寿如来会》(此本出《大宝积经》),赵宋西域沙门法贤译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无量寿经》自汉迄宋有12921125十二译,上面所7131625246628836列乃存世之五种)。

网络图片(侵删)

  上面所述乃净土宗主要经典,带言净土的53840023大乘经典尤多,诸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等10378129大乘经典。随着85285266净土宗经典的58172966次第译出,古印度佛教净土思想在东土广泛传布,在原有80814436的儒道文化土壤的75546350滋润下,开花结果,逐渐发展为大乘佛教的一道浩荡洪流。

  东林起信

  净土信仰,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4653884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倡,一时盛行于10426893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

  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的流行始于东晋慧远大师。相传慧远大师于72934915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84200507江西庐山东林山住锡,夜梦山神托梦“此处足可栖歇办道”,并得山神帮助从运木池运送大批木材,于612919248739540921388476此建起了东林寺。大师建立东林寺后,皈心净土,精进办道,翻译经典,数十年足不出山,东林寺发展成为当时南方佛教中心。大师还组建了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33509946僧人、各界士大夫名流居士123人。他91743988们于21087942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着30593663文勒石,以明所78338263誓。其中大多都获得很高的9860251净土修行成就,证得念佛三昧,或亲见弥陀,或命终蒙佛通知而自知时至,更有95481579刘遗民定中到极乐世界胜境游览后回娑婆,因喝了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八功德水而周身毛孔散发奇妙清香数周者,与佛典所3374779022430503记载的52492246无二无别,且80656169皆有往生瑞相,开创了9492112净土宗在中国弘扬的开始。慧远大师指出:“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中国顶级男模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14296074,昧然忘知,即所10339130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91460356暨,而闻见行焉94007702。于9101059525196075睹夫3368356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47027875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57870189于此哉”。

  江西庐山东林寺被誉为净土宗祖庭。

网络图片(侵删)

  此后,有41928933昙鸾于北方超化寺等地75582469专修净业,传龙树菩萨大乘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昙鸾以后有63903232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200余遍,并劝人用麻豆计数,精进念佛。自己日诵佛号七万遍。着6661085《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指出末法时代对大部分众生而言净土念佛法门是48068916当生了生脱死的31190014唯一出离之路。

  善导弘扬

  善导大师(613-681)是道绰的弟子,俗姓朱,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幼年出家,诵《法华》、

  《维摩》诸经。贞观十五年(641)冬,赴玄中寺拜谒道绰,听讲《观无量寿经》,道绰授以念佛往生法门。道绰卒后,善导大师入长安光明寺也69544286叫温国禅寺现西安市长安区西湖村东,勤笃精苦,昼夜礼诵,如救头然。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气念佛,亦要念到汗湿衣襟才止息。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见女人。律己俊严,待人慈爱宽恕。凡美味佳肴皆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佛前的20461597灯,常年不熄,三衣瓶钵,不用人替自己拿。从不与人聚谈世俗之事,恐怕耽误净业。大师念佛功深,成就殊胜,念一声佛,则有63801213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百千声,便有十百千道光明从其口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是60966660阿弥陀佛化身。

  大师所3817662697127283得均施财,“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结婚一周年敦煌千洞中《观无量寿经》曼荼罗的成立,即是大师亲作,流传于世。唐高宗敕于洛阳龙门兴造大卢舍那佛像,命他58324583负责监制。自古迄今,这尊佛像,以其丰颐秀目,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的风格,予人类以心灵的57804980震撼。他19150623的佛教活动影响极广,弟子不可胜数,“以其化者,至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11365614,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同上)。善导大师著作有48681834:《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等。此外,还有3268635824628597与道镜共集的32343830《念佛镜》二卷。

  《观无量寿佛经疏》又4136236称《观经四帖疏》。因它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28656303可名为“教相 分”或“解义分”,而其他著述则因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名之为“行义分”。《观经疏》宣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31692568”皆可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它把称名念佛归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等44686890视为“助业”。《往生礼赞》详细介绍昼夜六时礼赞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大菩萨的63898525仪式。《净土法事赞》具体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般舟赞》介绍修习般舟三昧行道的27790903方法。《观念法门》则叙述观念佛三昧的31651927行相和6310365入道场念佛、忏悔发愿的方法。《念佛镜》分十一门,阐述念佛的原理、方法、意义,意在照明修行念佛者77044154,增益信心。在7802696《念佛镜》中,善导把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作正、杂二行。“正行”指专依净土经典所9111627769837872作的46766816修行,杂行是7527601其余诸善万行。善导的50778954净土法门,便是舍“杂行”而归“正行”,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相续不断,以往生净土为期。善导继道绰之后,完备了14254421净土宗的69907269教义和36609668行仪,把他力往生和93058482称名念佛视为自宗的56535228根本内容。 善导弟子有3741086怀感、怀恽、净业等人。怀感原系长安千福寺沙门,初学唯识,博通经论,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谒善导,善导命他入念佛道场修持念佛法门。于3069337470524569他精进念佛,三年后得念佛三昧,并着77495118《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具体解释有88059350关念佛往生的各种疑问。

  万善同归

  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盛行,净土法门深受民间百姓欢迎,教、禅、律、净诸宗继续呈现融合兼修。五代末杭州永明寺(净慈寺)永明延寿大师,作为禅宗祖师禅法眼宗三祖及莲宗(净土宗)六祖,着宗门巨著<宗镜录>,作<万善同归集>,融合诸宗,推弘净土思想

  。大师每日定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持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73245665类。大师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时人常听闻螺贝天乐响于26043041天际。此外,在53978412北宋开宝三年(9 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88822510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70747366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钱塘江边,蔚为杭州一大景观。

网络图片(侵删)

  作为禅、净两宗的93525961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大师修持思想的,莫过于15391223世人熟知而被赞为“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的24233980“四料简”了37253397。其文如下:“有93127518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28814409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55632577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大意为:若人 [5] 明心见性而又3697797念佛求生净土,其人威猛犹如带角的52338690老虎;

  现世堪为人间导师,来生即可成佛作主。若人未能开悟但53229260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万人信愿念佛万人得以往生成就;彼土花开面觐阿弥陀佛,又何愁不大彻大悟?!若人虽"有20790607禅"却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人中有九人会蹉跎耽搁;假若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随其业力重者受生于72453784相应的5185458善恶道中。若人既未开悟又31019290未念佛求生净土,临终现出地狱的铁床与炽热的铜柱,于71706185中经受万劫与千生的1854137剧苦,无有42483306善业感召他人来作救助。 大师四料拣,言简义丰,立意精当,无论何种根机的14932557众生,均能从中获得无穷的受用。上跟利器无妨禅净双修,中下根性自应稳守净土宗阵地65844669,老实念佛,总以西方净土为最后指归。大师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73759654不朽的55883348榜样。以延寿大师个人来说,禅净双修是1940712039133294理想的修持法门。

  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字与22916832阿弥陀佛名字(阿弥陀佛即无量光无量寿也47894185)的43401614含义也87177917暗合,教界古德多指其为阿弥陀佛再来。雍正帝更称永明延寿大师为“六祖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

  高僧辈出

  明代弘传净土大师辈出,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杭州云栖莲池大师,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指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遍参宗门后,即转而专修净土念佛三昧。传是35661472年杭州大旱,民请祁雨。大师曰:老僧不会作法,只会念佛。乃责杭州市民斋戒十日。是日,领众于田径念佛,“木鱼所到之处,雨下如注”。大师以正法眼藏与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茫,厥功甚伟。他说“此一心(指念佛之一心不乱境界)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81501757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大师著作包括《弥陀疏钞》十余万言等16460606,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另一位明末四大高僧之灵峰藕溢大师,初由儒入佛,参宗门开悟后,深入天台教理,又三遍阅律藏,后专修念佛三昧。大师佛学思想无比丰富,包罗了90521237禅宗、天台教理、律宗教法,但又归于55578000净土,同时融合了17231164一些儒家学说。其著作弘丰,

  十卷《灵峰宗论》深入天台教理,被尊为天台宗灵峰宗祖师。大师更作著名的“净土十要”,其中之首篇《弥陀要解》更是45024383独步古今,印祖评说:“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15117300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为净业行人必读之作。

  满清乾隆以来,国家日渐衰亡,尤其满清取消了隋唐以来汉地55003051一直实行的48543275严格的51578673出家考核(度牒)制度,佛法日趋衰落。不过72825327,净土一宗尚有普仁行策截流大师,梵天实贤省庵大师、资福际醒彻悟大师等续佛慧命。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qutake.com/history/16284.html

相关推荐

三大战役先后顺序

三大战役先后顺序

摘要:三大战役先后顺序,下面是趣探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 18小时前 0 515

第三次印巴战争

第三次印巴战争

摘要:全知识,下面是趣探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 1周前 (01-13) 0 627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