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毁屡建,1884年最后一次焚毁。历代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均有题诗。
1985年,在【趣探网】
蛇山的高观山西坡重建,楼高五层(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颇具民族风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
“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
失去其军事价值的 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 是 ”、“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
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
而建的 。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来是辛氏开设的 酒店。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但
因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维修了 10次,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
《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于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
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
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 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
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 风光尽收眼底。黄鹤楼以“黄鹤”为名的说法,一说是
原楼建在 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另一说便是 带有 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
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 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
的《述异记》中的 “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还有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
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 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
仙翁,便在其地 起楼,取名“黄鹤楼”。《江夏县志》所引的《报应录》也有同样的说法。据《报应录》记载,从前有位姓辛的人,以卖酒为业。
有一天家中来了
一位身材魁伟,但 衣着 褴褛的客人,这位客人神色从容地 问辛氏:“可以给我 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 所 怠慢,急忙盛了 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没有因为这位客人不付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有
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 欠了你很多酒钱,可是 没有 办法还你。”说完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 一只鹤在 墙上,因为橘子皮是 黄色的 ,所 画鹤也 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
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 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 了 十多年,辛氏累积了 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
褴褛的 客人又 飘然 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 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 为了 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
黄鹤随着 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
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 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