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人称“诗狂”。
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趣探网】 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
谓“饮中八仙”;又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 、王维、司马承祯等 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 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人物资料
年少成名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
资料记载的状元。官宦之路
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晚年生活
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皇帝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
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 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以侍读之归,追赠礼部尚书。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贺知章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对唐诗的
健康发展具有 一定的导引作用,对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也具有 示范意义,并对盛唐诗歌的 繁荣产生了 “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巨大效应,为唐诗的 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贺知章诗歌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从容不迫,淡而有
味。其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 于 反映和表现 了 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 共 有且 具有特定指向的 一种情感,如《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继承和发扬了 陈子昂标举“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 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对由初唐李峤所 倡导、躬行的 咏物诗范式实即樊篱予以大胆的突破,写出了 脍炙人口的 不朽诗篇《咏柳》。由于 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 人生际遇和 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 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 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贺知章的诗歌感情自然 、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源于 生活,发于 心底,意境深远。贺知章的诗歌今存共十九题二十首,包括断句一则。
《唐禅社首乐章.顺和》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
《唐禅社首乐章.肃和》
《唐禅社首乐章.雍和》
《唐禅社首乐章.寿和》
《唐禅社首乐章.福和》
《唐禅社首乐章.大和》
《晓发》
《奉和御制春台望》
《望人家桃李花》
《送人之军》
《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题袁氏别业》
《咏柳》(一作柳枝词)
《相和歌辞.采莲曲》
《回乡偶书二首》
《答朝士》
《董孝子黯复仇》
《句》
书法成就
贺知章是
唐代书法名家,善草隶。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 造化相争,非人工所 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贺知章的
作品被爱好书法者 视为珍品。贺知章墨迹留传很少,其传世书法作品中,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 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 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 宋人书风影响巨大。据记载御府藏贺知章草书十二幅,惜已佚失。绍兴东南宛委山南的
飞来石上,曾有 贺知章所书摩崖石刻十二行,原刻在 南宋嘉泰年间漫灭,现在 的石刻为后人重刻。张旭之外,另一位唐代书法家钟绍京也 是贺知章的 好友,画圣吴道子还曾向贺知章学过 书法。贺知章的故事
饮中八仙
贺知章和李白都是
有 名的“酒仙”。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 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 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 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 就醒过 来了 ,他喝醉了 落到井里也 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为子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贺知章告老致仕。唐玄宗对他
诸事待遇异于众人,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 。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时间长了
,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 啦。我是 吴地 人,‘孚’字乃是 ‘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 儿取名‘孚’,岂不是 称我儿爪子吗?”玄宗送行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省人事了
。但 后来死里逃生,又 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 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 他 的请求,并同意他 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 赐名“千秋”。又下诏在 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 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 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 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 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 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金龟换酒
唐天宝元年(742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
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 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 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 向李白要新作的 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 就是 天上下凡的诗仙呀!”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
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 是 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宝珠市饼
据唐皇甫氏《原化记》载: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
住宅。他家对门有 一个小板门,有 一个老人经常骑着 驴在那儿出入。过 了五六年,那老人的脸色衣服跟原来一样,没有 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经观察,看出他是 一个不平凡的 人。贺知章经常在
空闲日子到王老那里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谨慎。他 只有 一个使唤童子。贺知章问他的 职业,老人很随便地 回答。由于 和 他往来增多,言谈也逐渐多起来,说了 他善于 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 以愿意拜老人为师。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一颗明珠,说是在家乡得到的,珍藏了
多年,特地 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讲授道法。老人接过 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他 去买饼,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请贺知章吃。贺知章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 ,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经察觉,说:“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 于 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 、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不是 市朝所能传授的 。”贺知章听了 颇有心得,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别了 老人。过 了 几天,老人不见了 。贺知章于 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人物评价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四明有
狂客,风流贺季真。”《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陶宗仪:“善草、隶,当世称重。晚节尤放诞,每醉必作为文词,行草相间,时及于
怪逸,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 。”窦臮《述书赋》:“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
好处,与 造化相争,非人工所 到也。”施宿《嘉泰会稽志》:“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
。好事者 供其笺翰,共传宝之”。吕总《续书评》:“纵笔如飞,奔而不竭。”
史书记载
《旧唐书.文苑.贺知章传》
《新唐书.隐逸.贺知章传》
后世纪念
贺秘监祠
贺知章秘监祠(贺秘监祠),俗称湖亭庙。相传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郡守莫将在
贺知章读书的故地(绍兴)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 李白。乾道五年(1169年),太守张津重修。宝庆三年(1227年),太守胡矩重新进行维修。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逸老堂和涵虚馆合并,改设水马站,分为南北二馆,贺秘监祠被废。至正十九年(1395年),浙江分省命理问邱修馆舍,得知章像于 芜秽中,于是 就在驿站东西的 偏房作祠堂祀之。明洪武初年,南北二馆合并为一驿站,将祠堂迁至现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后殿。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的 ,坐北朝南。该建筑共有
三进,均为五开间。正殿门额题有 “唐秘书监贺公祠”,祠内原有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 《众乐亭诗刻》,其中有王安石、司马光等十五人诗二十首;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重建逸老堂记》,吴潜撰文,张即之书,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贺秘监祠堂记》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周伯琦篆,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等 碑刻。墓地遗址
贺知章墓位于江苏省丰县欢口镇贺堌集村西北隅。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起事,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其部分后裔千里避乱,流徙至苏北,在今丰沛边境的贺庄、贺堌集一带落户定居。为固本知源,在村庄西北隅虚构贺知章墓,以示纪念。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该村被定为贺堌集,直至今日未改。村定名后,先后建起贺堌寺、玄帝庙、观音庙、火神庙、关帝庙、佛祖庙等
寺观庙宇。贺知章墓及墓碑仍存。回乡偶书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是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 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 久别回乡的 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 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 感慨与 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 逼真,充满生活情趣。回乡偶书作品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
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回乡偶书白话译文:
其一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回乡偶书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 离开家乡已有 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 心头有 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 这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