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趣探网】
人物生平
童年记忆
周敦颐出身汝南周氏一支,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五日,周敦颐生于
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楼田保(今湖南永州市道县楼田村)。周敦颐有 一个大他 十岁的 同父异母的 哥哥周砺,有 一个大他五岁的 姐姐周季淳,还有 一个小他四岁的 弟弟周敦贲,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极好。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还不到十八岁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两个月后的
一天,周敦颐八岁的 弟弟周墩贲又 因病夭折。月岩悟道
天圣七年(1029年),十四岁的
周敦颐请示父母,在 仆人周兴的 陪伴下,带着简单的 生活行李,带着 许多书本,揣着 许多想不明白的 问题,奔向月岩,专心读书思考。千里投亲
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
母亲投靠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 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 酷爱白莲,郑向就在 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初入仕途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
他仕途的 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兴教办学
庆历六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
政绩是兴教办学。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 的县学兴教讲学。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珦在 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 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 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 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论道王安石
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
王安石。他 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 京城,在 一个风清月明的 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 还久久地回味着 、感慨着 ,忘记了 睡觉和 吃饭。他 们这次的 聚会和 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 新的 思想的启悟。庐山结缘
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周敦颐的
好友潘兴嗣,知道他 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 驿馆与周敦颐见了面,邀他 一起游庐山。千古绝唱
嘉祐八年(1063年)的
5月,周敦颐应邀与 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 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就是 名传后世的《爱莲说》。执政为民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熙宁三年(1071年),转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次年,领提点刑狱事。周敦颐在
广东提点刑狱的 职位上干了 不到一年。就在 这不到一年的 时间里,勤政的 他 四处巡按,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 山山水水。归隐庐山
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
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 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 坟墓也 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 很近的 地 方。他 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 江西庐山濂溪书堂。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七日,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五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