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东晋高僧)
法显來(334年—420年),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东晋高僧。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趣探网】
法显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人物生平
一、人物生平
幼年出家
法显本姓龚,他
有 三个哥哥,都在 童年夭亡,他 的 父母担心他 也 夭折,在 他才三岁的 时候,就把他 度为沙弥(即送他 到佛寺当了 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
的 叔父考虑到他 的 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 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 信仰已非常虔诚,他 对叔父说:“我 本来不是 因为有 父亲而出家的 ,正是 要远尘离俗才入了 道。 ”他 的 叔父也 没有 勉强他 。不久,他 的 母亲也去世了 ,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二十岁时,法显受了
大戒(和 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 失而履行的 一种仪式)。 从此,他 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 “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3岁从宝峰寺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遂于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 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 前往天竺求法。遍历北、西、中、东天竺,获《方等 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摩诃阿毗昙》等 梵本。 后又 在 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梵本。由海路回国,前后凡14年,游30余国,携带很多梵本佛经,于
义熙八年(412年)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秋到达晋都建康。在 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 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经》6卷,《杂藏经》1卷,并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后圆寂于 荆州辛寺。法显3岁出家。于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 沙漠到焉 夷(今新疆焉 耆附近),向 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 阗(今新疆和 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 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 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与 他 同行的 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他
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 在 今山东半岛南部的 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义熙十年(414年),他 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 旅行经过 ,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 《法显传》。现存较早的 版本是 宋代藏本。立志奉佛
《祐录》原文:常慨经律舛缺,誓志寻求。《高僧传》完全抄《祐录》原文。这里虽然
经律并提,然 而重点在 律。《古今译经图纪》也 抄录了 《祐录》原文,《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亦然 。《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有另外一个提法:“求晋所
无众经律论”。这提法太空泛,没有 说到点子上。法显自己的 话当然最有权威性。 《法显传》第一句话就是 :“法显昔在 长安,慨律藏残缺。”这里只提律藏,没有 提经论。他 在 印度巴连弗邑,又 写道:“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 。”可见他 是 念念不忘戒律的 。这完全符合当时的 潮流。同法显差不多同时的弗若多罗专精律部,来华后受到欢迎。在 《梁高僧传》卷二《弗若多罗传》中就有 这样的 话:“先是 经法虽传,律藏未阐。”(参阅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页580—582)法显之所 以万里投荒,其目的 就是 要寻求印度佛教戒律,以济中国佛教之穷。《祐录》原文:以晋隆安三年与
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 发自长安。晋隆安三年相当于 公元399年,后秦弘始元年。《法显传》作“弘始元年岁在 己亥”。今传世各本《法显传》皆作“弘始二年”,乃弘始元年之误。《高僧传》卷三、《历代三宝记》卷七、《大唐内典录》卷三、《古今译经图纪》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三,皆作“东晋隆安三年”,是 正确的 。此时道安已经死去十余年,罗什到长安二年。西行取经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六十五岁的
法显已在 佛教界度过 了 六十二个春秋。 六十多年的 阅历,使法显深切地 感到,佛经的 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 需要。特别是由于 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 为了 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 法显毅然 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
西进发,开始了 漫长而艰苦卓绝的 旅行。次年,他 们到了 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 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 十个人的 “巡礼团”,后来,又 增加了 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 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 五人随使者 先行,智严、宝云等 人在 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 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法显后来在 他 的 《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 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 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他 们冒着 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 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 渡过 了 “沙河”。接着
,他 们又 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了茑夷国(今新疆焉耆)。他 们在 茑夷国住了 两个多月,宝云等 人也 赶到了 。当时,由于 茑夷国信奉的 是 小乘教(印度佛教分小乘、大乘两大派),法显一行属于 大乘教,所 以他 们在 茑夷国受到了 冷遇,连食宿都无着 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 西域僧人去了 罽宾(在 今克什米尔)。法显等
七人得到了 前秦皇族苻公孙的 资助,又 开始向 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塔克拉玛大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 中心(塔里木,在 古突厥语中本意为“之流”;塔克拉玛干含义则一直没有 定论。一般比较能自圆其说的 解释有 三种:1、葡萄之乡;2、原来的家园;3、吐火罗人的 家园),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比。正如法显所 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 经之苦,人理莫比。”法显一行走了 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 走出了 这个“进去出不来”的 大沙漠,到达了 于 阗国(今新疆和 田)。于 阗是 当时西域佛教的 一大中心,他 们在 这里观看了 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接着 继续前进,经过 子合国,翻过 葱岭,渡过 新头河到了 那竭国。法显和 慧应、宝云、僧景等 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 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 法显他 们会面。弗楼沙国是 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 僧景在 这里了 参访了 佛迹以后便返回了 中国,慧应在 这里的 佛钵寺病逝。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
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 苏纳曼山。梵语中是 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 是 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 北阴,突然 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 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 慧景的 尸体,无限感慨地 哭着 说:“取经的 愿望未实现,你 却早死了 ,命也 奈何!”然 后与 道整奋然 前行,翻过 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 走过 了摩头罗国,渡过 了 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 道整用了 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法显
晋元兴三年(404年),他
们来到了 佛教的 发祥地 —拘萨罗国舍卫城的 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 这里居住和 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 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 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 等 诸师,和 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 也 。”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 释迦牟尼的 诞生地—迦维罗卫城。晋义熙元年(405年),法显走到了
佛教极其兴盛的 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 在 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 《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 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 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在 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 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 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 周游了 南天竺和 东天竺,又 在 恒河三角洲的 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 两年。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
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 在 狮子国住在 王城的 无畏山精舍,求得了 《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 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 。他 经常思念遥远的 祖国,又 想着 一开始的 “巡礼团”,或留或亡,今日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心里无限悲伤。有 一次,他 在 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 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 泪下。在印度
到了
北天竺,法显第一个到的 国家是 陀历,相当于 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 达丽尔(Darel)。这里和 尚都是 小乘。有 一个木雕的 弥勒像,同佛教传入中亚和 中国有 联系。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也 记载了 这一件事。度河到了 乌苌国,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脱河流域。这里的 和 尚信奉小乘,有 佛的 足迹。法显在 这里夏坐,是 公元402年。夏坐后,南下,到了宿呵多国,相当于今斯瓦脱河两岸地区。这里有如来佛割肉贸鸽处,信徒起塔纪念。
从此东下,走了
五天,到了 犍陀卫国,其故地 在 今斯瓦脱河注入喀布尔河附近地带。国人多小乘学。有 佛以眼施人的 遗迹。是 古代阿育王子法益统治之处。自此东行七日,到了
竺刹尸罗国,相当于 今巴基斯坦北部拉瓦尔品第西北的 沙汉台里地 区。佛为菩萨时,在 这里以头施人,投身饲虎,这两处都起了 大塔。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到了 弗楼沙国,故址在 今巴基斯坦之白沙瓦。公元一二世纪的 贵霜王迦腻邑迦曾统治此地 。这里有 大塔,有佛钵。西行十六由延,到了
那竭国界醯罗城。由延,印度长度名。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的 说法,是 “圣王一日单行”。但 是 并不固定,有 四十里、三十里、十六里等 说。醯罗城,今贾拉拉巴德城南之醯达村。这里有如 来佛顶骨精舍。这个精舍名声广被,《洛阳伽蓝记》、《大唐西域记》卷二等 都有 记载。从此北行一由延,来到那揭国城,故址在 今贾拉拉巴德城西。这里有 菩萨以五茎花供养定光佛处。城中还有 佛齿塔。城东北有 佛锡杖精舍。城南有 佛留影处。法显等
在 这里住了 冬天三个月,然 后南度小雪山,慧景病死。这件事《祐录》有 记载。但 是 有一件事颇值得注意。《祐录》认为从此进入北天竺;但 是 《法显传》却认为,到了 陀历国,已进入北天竺。过
岭以后,南到罗夷国。有 三千和 尚,大小乘都有 。法显在 这里夏坐,这是 他 西行后第五年,公元403年。南下,行十日,到跋那国,今巴基斯坦北部之邦努(Bannu)。这里有 三千小乘僧。从此东行三日,复渡新头河,到了毗荼,今旁遮普。佛法兴盛,大小乘都有 。从此东南行,经过 了 很多寺院,进入了 中天竺。先到摩头罗国,即今印度北方邦之马土腊。遥捕那河流经此处,即今之朱木拿河。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可有 三千僧。从此东南行十八由延,到了
僧伽拖国,即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四之劫比他 。至于 相当于 今天什么地 方,学者间意见有 分歧,总之是 在 今北方邦西部。此地佛教遗迹颇多,有 佛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处。下来时,地 上化出三道宝阶,后来又 没于 地,余有 七级现,阿育王于 其上起精舍。佛在 天上受天食,身作天香,于此处沐浴,浴室犹在 。此外还有 一些其他 的 塔。此处有僧尼千人,杂大小乘学。这里有 一个白耳龙。《祐录》也 记载了 这一件事,称之为迦施国,但 是 次序有 些混乱。寺北五十由延有 火境寺。别有 佛塔,鬼神常来洒扫,不须人工。有 一僧伽蓝,可六七百僧。法显住龙精舍夏坐,这是 他 西行第六年的 夏坐,时为公元404年。夏坐完毕,东南行七由延,到了
罽饶夷城,即《大唐西域记》卷五之羯若鞠阇国曲女城,今之北方邦卡瑙季城。有 二僧伽蓝,尽小乘学。从此东南行十由延,到了 沙祇大国,即今北方邦中部之阿约底。有 佛嚼杨枝长出来的 大树。从此北行八由延,到了
拘萨罗国舍卫城,今北方邦北部腊普提河南岸之沙海脱—马海脱。这里佛教遗迹很多:有 大爱道故精舍、须达长者 井壁、鸯掘魔得道、般泥洹、烧身处。出城南门千二百步,有 须达精舍,即所 谓祇洹精舍。这里有 牛头栴檀佛像。精舍西北四里有 榛,名曰得眼。精舍东北六七里,有 毗舍佉母精舍。祇洹精舍大院落有 二门,一东向 ,一北向 ,这里就是 须达长者 布金满园买地 之处。出东门,北行七十步,有 外道女伪装怀孕谤佛处,又 有 调达生入地 狱处。道东有 外道天寺,名曰影覆,只能世尊精舍影映外道寺,而外道寺则决不能影映精舍。绕祇洹精舍有 九十八僧伽蓝,除一处外,都住有 和 尚。在 中国有 九十六种外道,各有 徒众。《法显传》在 这里有 几句话:“调达亦有 众在 ,供养过 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佛灭度后一千多年,似乎 已经被他 打倒在 地 的 对手调达(提婆达多)居然 还有 徒众,不能不说是 佛教史上的 一件大事。城西五十里,有
一邑,名都维,有 迦叶如 来遗迹。东南行十二由延,到那毗伽邑,有 拘楼秦佛遗迹。从此北行,不到一由延,有 拘那舍牟尼佛遗迹。从此东行,不到一由延,到了 迦维罗卫城,即《大唐西域记》卷六之劫比罗伐窣堵国,在 今尼泊尔境内,与 印度北方邦毗邻。这里是 释迦牟尼诞生之地 ,古迹特多。佛传中少年所 发生的 许多事情都在 这里留有 痕迹。城东五十里有 王园论民,佛就在 这里降生。论民在 今尼泊尔境内腊明地 (Rummindei)。法显到的 时候,此城已空荒颓败,白象、狮子横行。从佛生处东行五由延,到了 蓝莫国,今尼泊尔达马里附近。这里有 蓝莫塔,荒芜已久,原来没有 僧人,群象以鼻取水洒地 ,折花供养。后来有 道人还作沙弥,至今仍以沙弥为寺主。从此东行三由延,有 太子遣还车匿塔。再东行四由延,有 炭塔。复东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即《大唐西域记》卷六之拘广那揭罗国。此城故址何在
,学者 意见分歧。很可能即在 今尼泊尔南境小腊普提河和 干达克河合流处之南。(参阅章巽前引书,89—91页)城北双树间,希连河边,是 世尊般涅盘处。因而在佛教史上成为著名胜地 。从此东南行十二由延,到了诸犁车欲逐佛般泥洹处。自此东行五由延,到毗舍离国,即《大唐西域记》卷七之吠舍厘国,都城故址在 今比哈尔邦北部木札法普尔地 区之比沙尔。这里如来佛遗迹也 特别多。有 佛住处、阿难半身塔、庵婆罗女为佛起的塔,有 庵婆罗园,有放弓仗塔,有 毗舍离结集或七百结集的 塔。从此东行四由延,到五河合口,有 阿难般涅盘塔。度河南下一由延,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即《大唐西域记》卷八、卷九之摩揭陀国,今比哈尔邦之巴特那。这里有
一个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沃私婆迷,为国王所 敬奉。据《祐录》卷十五《智猛传》智猛在 法显后不久也 来到华氏城,即巴连弗邑,在 这里遇到一个“大智婆罗门”,名罗阅宗,从他 家里得到《泥洹》胡本一部,又 寻得《摩诃僧祇律》一部及余经。罗沃私婆迷与 罗阅宗是 一个人。巴连弗邑是 该国最大的 城,人民富盛,每年行像,倾城参与 。这里原是 阿育王都城,他 的 遗迹很多。从此东南行九由延,至一小孤石山,山头有 石室。从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罗聚落,是 舍利弗本生村,有塔。从此西行一由延,至王舍新城。即《大唐西域记》卷九之易罗阇姞利呬城,故址在 今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西南的 腊季吉尔。出城南四里,入谷到了 沙王旧城。这里有 不少佛教遗迹。再入谷,搏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这就是 有 名的 灵鹫峰。下面就接上了 《祐录》。以上是 根据《法显传》对《祐录》的 补充。补充得这样多,可见《祐录》记载不够全面。《祐录》还有 一个特点:一进北天竺,就讲王舍城,紧接着 又 是 耆阇崛山,法显在 这里见到了 如 来大弟子大迦叶。但 是 在 《法显传》中,这件事不是 发生在 耆阇崛山,而是 在 鸡足山。从此南行三里,到一山,名鸡足,大迦叶今在此山中住。法显又
回到巴连弗邑。顺恒水西下十由延,到了 旷野精舍。复顺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了 迦尸国波罗城,即《大唐西域记》卷七之婆罗斯,今印度北方邦之瓦拉纳西,《祐录》称之为迦施国。这里佛教遗迹也 很多。有 名的 仙人鹿野苑精舍,是 佛初转法轮的 地 方,就在 这里。此外还有 弥勒受记处,翳罗钵龙精舍,《祐录》中的 白耳龙就是 这一条龙。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到拘晱弥国,即《大唐西域记》卷五之赏弥,今北方邦南部阿拉哈巴德西南之柯散(Kosm)。《祐录》中的 “后至中天竺”,疑有 误,法显所 有 的 上述活动都在 中天竺,用不着 “后至”了 。从此南行二百由延,有 达嚫国,即平常所 谓南萨罗国,相当今印度中都马哈纳迪河及哥达瓦里河上游一带地 区。这里有伽叶佛僧伽蓝。但 是 ,此国道路艰难,法显没有 能亲身去,只是 听本地 人说到,故记入《法显传》中。法显又 回到巴连弗邑,亲自抄写戒律。因为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不得不躬亲抄写了 。他 在 这里住了 三年,按时间推算应该是法显西行后的 第七年——第九年,即义熙元年——三年(405年—407年)。顺恒水东下十八由延,有 瞻波大国,今比哈尔邦东部巴格耳普尔略西不远处。从此东行近五十由延,到多摩梨帝国,是 海口,即《大唐西域记》卷十之耽摩栗底国,其首都故址在 今印度西孟加拉邦西南之坦姆拉克(Tamluk)。法显在 这里住了两年,写经及画像。此当为义熙四年及五年(408年、409年)。法显在 印度的 活动到此结束。师子国,《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称之为僧迦罗国,一意译,一音译,即今之斯里兰卡。据说这里原来没有
人,后来商人贪图这里的宝石,于 是 遂成大国。这里有 纪念佛来此化恶龙的 大塔。有 无畏山僧伽蓝,法显见故国白扇而流泪就在 这座寺院里。有 前王从印度中国取来的 贝多树,有 声名远扬的 佛牙。在 无畏精舍东四十里,有 跋提精舍,有 二千和 尚。城南七里有 摩诃毗诃罗精舍,和 尚三千人。这里的 国王笃信佛法,因此佛教非常兴盛。法显在 这里听到天竺道人诵经,内容讲的 是 佛钵。他想写这一部经,但 是 道人说,只是口诵,因此没有能写成。法显在 这里住了 两年,当为义熙六年及七年(410年、411年)。东归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
取经求法的 任务,坐上商人的 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 前行。就这样,在 危难中漂泊了 一百多天,到达了 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 转乘另一条商船向 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 遇大风,船失方向 ,随风飘流。正在 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 岸边,船上各人虽知己到汉地 ,但 不知道到了 汉地 的 哪一处,有 人认为己过 广州,也有 人认为尚未过 广州。法显于 是 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 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 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 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 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 。在 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 人们难以想象的 艰辛。正如 他 后来所 说的 :“顾寻所 经,不觉心动汗流!”法显在
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 建康(今南京)。他 在 建康道场寺住了 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420年),终老于 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二、主要成就
《佛国记》
法显在
临终前的 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 进行着 翻译经典的 工作,共译出了 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 翻译的 《摩诃僧祗律》,也 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 中国佛教界产生了 深远的 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 见闻写成了 一部不朽的 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
《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 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 地 位,不仅是 一部传记文学的 杰作,而且是 一部重要的 历史文献,是 研究当时西域和 印度历史的 极为重要的 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 印度史上的 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 名的 超日王在 位的时代,关于 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 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 历史,只有 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 区的鄯善、于 阗、龟兹等 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 记载的 这些地 区的 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 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 记述了 印度的 佛教古迹和 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 是 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 巨著。中国与 印度、波斯等 国的 海上贸易,早在 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 关于 海风和 航船的 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 航船的 详细描述和 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 记录。影响
法显的
功绩主要在 于 取经和 翻译。他 携归和 翻译的 经历代经录都有 著录,请参阅《祐录》卷二以及其他 经录,这里不再胪列。但 是他 写的 《法显传》对于 世界的 影响却远远超过 了 他 的 翻译对于 中国的 影响。《法显传》在 历代著录中有很多不同的 名称,比如 《佛游天竺记》《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释法显游天竺记》《佛游天竺本记》《释法明游天竺记》《法明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法显记》等 等 ,名称固繁,版本亦多(请参阅章巽前引书,页13—24)。《法显传》在 国际上的 影响,首先表现在 它的 外文译本之多上。根据章巽的 统计(见同上书,页30),共有英译本三,译者 为Samuel Beal(1869)、James Legge(1886)和 H.A.Giles(1923);日译本三,译者 为足立喜六:《考证法显传》(1935)、《法显传——中亚、印度、南海纪行研究》(1940)和 长泽和 俊(1970)。既然 有 了 这样多的 译本,那就必然 有 相应多的 影响。专门谈一谈《法显传》对印度的
影响。众所 周知,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 史籍,这一点马克思曾指出过 。因此,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乞灵于 外国的 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 游记更为突出。僧人游记数量极多,而繁简不同,时代先后不同。《法显传》是 最古的 和 最全的 之一。一向 被认为与 唐玄奘的 《大唐西域记》和 义净的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鼎足而三。研究印度古代史的 学者 ,包括印度学者 在 内,都视之为瑰宝。有 一位著名的 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 法显、玄奘和 马欢的 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三、个人作品
著述
《法显传》又
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 。书中记述的 地域甚广阔,对所 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 地 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 所 述及,是 中国和 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 中亚、印度、南洋的 第一部完整的 旅行记,在 中国和 南亚地理学史和 航海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在 《佛国记》内,广州被视为“汉地 ”,汉族地 区的 南部至少已包含广东地 区在 内[1]。法显是
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 第一人,他 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 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 。记录法显生平的
典籍相当多,举其大者 有 以下几种:(一)《法显传》,法显撰述。(二)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简称《祐录》。(三)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三《法显传》。(四)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五)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六)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七)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八)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九)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四、轶事典故
法显性情纯厚。有
一次,他与同伴数十人在 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 们的 粮食。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 法显一个人站着 未动。他 对那些抢粮食的 人说:“你 们如 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只是 你 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 去不布施所 致。如 果抢夺他 人粮食,恐怕来世会更穷。贫僧真为你 们担忧啊!”说完,他 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粮的 人竟被他 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五、史籍记载
《祐录》
《高僧传》
六、后世纪念
纪念馆
法显纪念馆于
2007年10月奠基,位于 法显大师的 故乡山西临汾。历时两年修建,在 社会各界的 大力支持下顺利完工。纪念馆占地 49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在 此次落成典礼上,纪念馆展示了法显纪念铜像、取经线路沙盘图、法显求法漆雕连环画以及国内外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 《佛国记》等 。纪录片
总导演:金铁木
來导演:垍邓斐頭條
执行制片人:金城司路路
摄影指导:王琥
视效指导:徐晋非王思宇
剪辑:郭沛
解说:李易
纪念艺术作品
12幅系列油画《法显传》,由油画家管恩智先生绘制。
公元337年,中国北方的后赵王朝立国18年。
法显已经70岁高龄,要像来时那样翻越高山雪岭、穿越茫茫沙漠,一定凶多吉少。自己该何去何从呢?归国之路又
在 哪里呢?这些问题,让法显无比困扰。因为他 并不担心自己生命的 安危,最让法显忧心忡忡的 ,就是 这些历尽千辛万苦寻求到的 佛典经律,不能被他带回故国家园。当法显完成《佛国记》后,他
知道自己的 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在 佛堂内,法显最后一次礼拜着 佛祖。对于 一个僧人来说,生命的 目的就在 于圆满成佛。自踏入佛门以来,法显始终追随着 佛的 脚步,没有 片刻的 懈怠。公元423年,法显在荆州江陵的辛寺里悄然逝世,享年86岁。
1600年来,法显始终没有
被人们所 遗忘。法显所 创作的《佛国记》,更是 代代相传,被翻译为英、法、日,印度文等 多国版本,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 宝贵的 文化遗产。秧歌剧
2015年6月26日晚,以东晋时期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而改编的
长治襄垣秧歌剧《法显》在 襄垣会堂上演。该剧真实再现了 62岁的法显历经14年,长途跋涉,走遍三十余国,最终取回真经戒律的 感人故事。该剧弘扬了 法显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 崇高精神。长治襄垣秧歌剧《法显》是
由长治市襄垣县委常委、副县长、宣传部长桑爱平编剧,国家著名导演张平总导演的 新编大型历史人物剧。该剧讲述了 东晋时期,佛教在 中国得到空前的 发展,而出生在 山西临汾的 高僧法显胸怀大志,一心向 佛,以普度天下苍生为己任,于 公元399年西行印度求取真经戒律,历经14年,走遍三十余国,最终取回12部重要经典籍,译注60余卷上百万言经书,并将所 历国家山川地 貌、风土人情撰成《佛国记》,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 宝贵的 文化遗产。七、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
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
印度尼西亚的 中国人的 第一个名字是 法显。”他 还把《佛国记》中关于 耶婆提的 描述称为“中国关于 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 记载”。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
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八、人物争议
首先是
他 的 籍贯。《祐录》《高僧传》《古今译经图纪》、《开元录》等 书都说他是 平阳武阳人。《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则只说是 “襄垣沙门”。按当时只有 上党县,而无襄垣县。(参阅章巽《法显传校注》页2)生年
第二是他
的 生年。《祐录》没有 说,其他书亦然 。我 们只能根据能掌握的资料加以推断。法显生年大概是 公元342年,壬寅,晋咸康八年。(参阅章巽同上书,页1—2)三岁便度为沙弥
第三关于
“三岁便度为沙弥”的 问题。小孩子常生病送入空门以求长寿的 事情,屡见于 中国载籍。法显时代竟已经如 此。可见此时佛教已经深入人心了 。法显和同学刈稻
第四关于
法显和 同学刈稻的 问题。在 印度,佛教并不提倡僧人劳动。直到今天,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 小乘国家的 僧侣仍然靠乞食度日。在 中国法显时代,寺院经济早已形成,寺院多有 田地 ,除了 靠雇工耕种外,由寺院的执事次第安排僧及信徒二众来出坡劳动。《道安传》中也 有 劳动的 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