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文殊菩萨,佛教菩萨名,梵文Maňju?rī的音译,略称“文殊”,意为“妙德”“妙吉祥”等,新译“曼殊室利”。文殊师利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论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论著称。
人物生平
人物来源
形象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
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 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趣探网】 依照佛教典籍所 载,文殊菩萨是 过 去世无量诸佛的 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 修行者 证得佛果。在 《放钵经》中,佛陀也 说:今我 得以成佛,都是 文殊菩萨的 恩德!过 去无数诸佛,也 都是 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 ,也 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 致。就好像世间的 小孩有 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 一切众生在 佛道中的 父母。
记载:文殊菩萨是 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 ,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 难事,佛涅槃后五千四百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文殊菩萨常与
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 有 菩萨弟子中的 上首,所 以又 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 其法门的 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 烦恼,以无畏的 狮子吼震醒沉迷的 众生,这是 文殊菩萨的 基本形象。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相应于
娑婆世界有 情众生的 因缘,亦有 种种不同形象的 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 尊形有 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
是 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 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 是 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 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 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 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 般若经,作为智慧与 慈悲的 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 向 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化生
在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 大慈悲,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 莲华,从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堕地 能语如 天童子,有 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 我 所 出家学道。……住首楞严定,以此三昧力,出现于 十方,于 佛灭度后,五千四百岁,于其本生处,示现入涅槃。”又 据传/说,预知释迦牟尼佛将在伦比尼园出世,而当时尼泊尔(加德满都)还是 一片荒凉沼泽地 ,于 是文殊菩萨慈悲为怀,不避艰辛,提前二十余年,率领弟子数十人,由五台山至尼泊尔,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伟大佛陀降临人间。道场
五台山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
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 之首,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 地 位非同一般。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
地 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 在 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 踞。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
佛教名山,来源于 佛祖的 明示及佛道两家的 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 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 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 中说法。”这里所 说的 “五顶山”,就是 指现今的 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 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 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 山里很早就有 了 徠冄阿育頭王樤的 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 是 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 地 方,他 二人遂产生了 在 此建寺的 想法。但 因当时五台山是 道家的 地 盘,道家不会轻易地 允许外来教派在 此建寺。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 第三者 来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 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 明帝的 主持下,双方达成了 “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 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除道德经外)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 和 尚不但 会念经,而且 其经文也 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 就获得了 在 五台山建寺的 权利。接下来就是 建寺地 点的 选择了 。据《清凉山志》记载:“在 大塔左侧,有 释迦佛所 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 二人不仅发现了 此足迹,而且 还发现有 “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 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 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大孚”即弘信的 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 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 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 佛教中心。五顶胜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
文殊菩萨的 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 性智,成所 作智,法界体性智。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
陂如 镜,即大海也 ,”故冠此名。由于 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之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
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华,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
。”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华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五台最高,“华北屋脊”,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
即方蓬。”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
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 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 云端。”历史资料来源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神龙居士序文《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佛教胜地五台山》丛书六册
《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殊菩萨,梵文Ma?ju?rī,音译文殊师利。
读法注音:①南么(namo)②三曼多勃驮喃(sanmanduobotuonan)③系系(xixi)④俱摩罗迦(jumoluojia)⑤微目吃底(weimuchidi)⑥钵他
(bota)⑦悉体多(xitiduo)⑧娑么罗娑么罗(suomeluosuomeluo)⑨钵罗底然 (boluodiran)⑩莎诃(shahe)真言释义:①归命②普遍诸佛③系系(招呼之声)④童子⑤解脱⑥道⑦伫立⑧忆念忆念⑨昔所愿⑩成就
山西省五台山是
文殊菩萨的 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 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 中止住。现有 菩萨文殊师利,与 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 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 此瞻部洲东北方,有 国名大振邦,其国有 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 中说法。’而经所 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 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 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 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 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 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 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 文殊菩萨所 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出家纪念日:农历十月二十日。文殊菩萨成道纪念日:农历腊月二十二。纪念日
形象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
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 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
记载:文殊菩萨是 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 ,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 难事,佛涅槃后五千四百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依照佛教典籍所 载,文殊菩萨是 过 去世无量诸佛的 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 修行者 证得佛果。在 《放钵经》中,佛陀也 说:今我 得以成佛,都是 文殊菩萨的 恩德!过 去无数诸佛,也 都是 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 ,也 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 致。就好像世间的 小孩有 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 一切众生在 佛道中的 父母。文殊菩萨常与
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 有 菩萨弟子中的 上首,所 以又 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 其法门的 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 烦恼,以无畏的 狮子吼震醒沉迷的 众生,这是 文殊菩萨的 基本形象。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相应于
娑婆世界有 情众生的 因缘,亦有 种种不同形象的 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 尊形有 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
是 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 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 是 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 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 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 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 般若经,作为智慧与 慈悲的 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 向 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化生
在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 大慈悲,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 莲华,从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堕地 能语如 天童子,有 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 我 所 出家学道。……住首楞严定,以此三昧力,出现于 十方,于 佛灭度后,五千四百岁,于其本生处,示现入涅槃。”又 据传/说,预知释迦牟尼佛将在伦比尼园出世,而当时尼泊尔(加德满都)还是 一片荒凉沼泽地 ,于 是文殊菩萨慈悲为怀,不避艰辛,提前二十余年,率领弟子数十人,由五台山至尼泊尔,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伟大佛陀降临人间。道场
五台山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
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 之首,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 地 位非同一般。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
地 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 在 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 踞。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
佛教名山,来源于 佛祖的 明示及佛道两家的 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 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 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 中说法。”这里所 说的 “五顶山”,就是 指现今的 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 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 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 山里很早就有 了 徠冄阿育頭王樤的 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 是 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 地 方,他 二人遂产生了 在 此建寺的 想法。但 因当时五台山是 道家的 地 盘,道家不会轻易地 允许外来教派在 此建寺。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 第三者 来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 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 明帝的 主持下,双方达成了 “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 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除道德经外)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 和 尚不但 会念经,而且 其经文也 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 就获得了 在 五台山建寺的 权利。接下来就是 建寺地 点的 选择了 。据《清凉山志》记载:“在 大塔左侧,有 释迦佛所 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 二人不仅发现了 此足迹,而且 还发现有 “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 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 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大孚”即弘信的 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 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 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 佛教中心。五顶胜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
文殊菩萨的 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 性智,成所 作智,法界体性智。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
陂如 镜,即大海也 ,”故冠此名。由于 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之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
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华,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
。”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华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五台最高,“华北屋脊”,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
即方蓬。”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
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 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 云端。”历史资料来源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神龙居士序文《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佛教胜地五台山》丛书六册
《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殊菩萨,梵文Ma?ju?rī,音译文殊师利。
读法注音:①南么(namo)②三曼多勃驮喃(sanmanduobotuonan)③系系(xixi)④俱摩罗迦(jumoluojia)⑤微目吃底(weimuchidi)⑥钵他
(bota)⑦悉体多(xitiduo)⑧娑么罗娑么罗(suomeluosuomeluo)⑨钵罗底然 (boluodiran)⑩莎诃(shahe)真言释义:①归命②普遍诸佛③系系(招呼之声)④童子⑤解脱⑥道⑦伫立⑧忆念忆念⑨昔所愿⑩成就
山西省五台山是
文殊菩萨的 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 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 中止住。现有 菩萨文殊师利,与 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 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 此瞻部洲东北方,有 国名大振邦,其国有 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 中说法。’而经所 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 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 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 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 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 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 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 文殊菩萨所 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出家纪念日:农历十月二十日。文殊菩萨成道纪念日:农历腊月二十二。纪念日
圣诞日
佛教节日中,除释迦牟尼佛的
出生、成道、涅盘为历史事实外,其余的 如 弥勒圣诞,观世音菩萨圣诞皆乃是 祖师大德及后人所 定,并非出自佛经,佛弟子当了 解,此即是 表法,实则观世音菩萨也 并非出生在 地 球,如 何说生日呢?此是 古来祖师大德借此方便接引众生,以入佛正见。农历四月初四,是
文殊菩萨的 圣诞日。据《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 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语,后诣诸仙人所 求之出家法,因酬对者 无,故至佛所 出家学道,为左胁侍。出家日
农历十月二十日是
文殊菩萨出家日。在 《文殊般涅盘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 缘者 悉皆得度,与 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 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 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 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 了 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盘。时有 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若有 众生但 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成道日
每一年的
腊月二十二同样是 一个很重要的 节,这一天是 是 文殊菩萨的 成道日,同样在 佛教里是一个大日子。这一天佛信徒们纷纷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文殊菩萨像,并用各种非常名贵的 香料浸泡文殊菩萨像,以示对文殊菩萨的 尊重和 敬仰。人物经历
故事一
文殊师利菩萨慈悲为怀,欲向
人们介绍“一行三昧”修持方法,故来问释迦牟尼佛,让佛祖金口亲为解释。《文殊师利所 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正藏8·731a):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 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 说修学,然 后能入一行三昧。如 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 ,端身正向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 念中,能见过 去、未来、现在 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 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 无分别,皆乘一如 ,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 是 入一行三昧者 ,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 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 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 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 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故事二
文殊建立道场于
五台山,摄化有 缘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如 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 文殊菩萨应世。寒山示现生于 贫苦之家,自小父母双亡。其兄不仁,饱受饥渴之苦,为求知谋生,辗转流浪,其诗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后到天台山出家,隐居于 寒岩,甚感满足。但 为求饮食,常到国清寺,找老友拾得。当时拾得在 寺内当行堂职,将残余饭菜,收贮竹筒,赠给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为,迥异常人,特别其所 吟诗,深具佛法妙理,都是 醒世警言。所 以虚云老和 尚说:‘法身清净若琉璃,肉眼看来那得知,欲识其中玄妙处,细读寒山百首诗。’故事三
还有
中国宋朝时代,有 戒阇黎者 ,亦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记:宋朝台州临海县,有 一长者 名娄原祐,乐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爱物。其夫 人张氏,夜梦月光入怀,后怀孕生子,取名顿吉。顿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 劬劳,长度群生,为世沃焦。’父母闻言大惊,既忧且 喜。有 一天,小儿忽请其母,准备七人斋饭,果然 不久,七个和尚共来。其父原祐合掌问:‘大德何来?’其中一人答道:‘我 等 从南印度来,闻居士生奇子,特来相贺。’饭后,抱儿相见,僧对儿言:‘仁者 有 情之轨,切莫被他 蒙过 ,须要惺惺。’儿乃抚掌而笑,僧去后,小儿对父母言:‘刚才七人,都是 佛菩萨化现人间。’顿吉五岁时,自称六和大师。十五岁辞别父母去出家,在
杭州道上,遇见慧光和 尚,说明出家意愿。老和 尚介绍彼去飞来峰,见波利多尊者 ,尊者 问:‘子从何来?’答:‘从缘来。’问:‘是 何姓?’答:‘是 佛性。’问:‘子身尚俗,安识佛性?’答︰‘我 身虽俗,因俗证真,真俗圆融,洞然 无二,无二之性,即是 佛性。’波利多尊者 ,异其根利,为之落发出家,授具足戒,名之为‘善戒。’自此善戒,云游四方,广度众生。但 行为怪诞,异于 常人。知人所 不知,能人所 不能。故事四
淳熙二年,戒师与
弟子普明,道全等 人,由五台山同往潼州,有 一渡口,名化生渡。对岸有 一神庙,是 五郎祠。五郎神时常显灵,令乡人每天杀猪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师必经此道,化虎挡住去路,戒师知虎是 五郎神所 变,以手格虎让路,来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 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五郎神像立即塌坏,五郎祠亦起火自焚。淳熙三年,戒师来到洛阳,洛阳有
一富家名李光弼,常听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师悯其愚,为邪魔所 惑,亲到其家,端坐入慈济三昧。众魔各自现形,皆是 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类。向 师哀求:‘乞为开导。’戒师曰:‘汝等 众魔妖精,性本妙明,从今以后,不要再害生灵。’众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宁,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宝,正信佛法。淳熙六年,戒师经过
一处,见一屠夫名金炳,正缚着 一头羊,欲举刀刺杀,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师说道:‘你 两脚不修,遭此活剥。’仅此两句话,羊不叫了 ,屠夫 也 不杀了 。戒师开示曰:‘人成羊,羊变人,只在 转瞬间。一切众生,无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于 中取而食之?汝等 从冥入冥,报此躯壳,吃他 八两,还他 半斤,若能返妄归真,从冥入明,脱此躯壳,应当归依三宝,永不杀生。’金屠夫 听罢,放下屠刀,舍妻出家,忏悔罪业,戒师为其披剃授戒,法名可化。后来可化欲往天台山参石桥禅师,路遇强盗,被众强盗拦截痛殴,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盗笑言:‘正是
冤家。’将可化缚于 树上,欲活剥其皮,这时有 一盗首走来,追问经过 道:‘他 是 出家人,那里有 钱,杀他 无用,放他 去吧!’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师处,将经过 告戒师。师说:‘若无老僧救你 ,定还他 八两了 。’可化始知盗首,正是 戒师变身。有
一知府名江平父,一日对其夫 人说:‘听说兜率院和 尚戒师,能够吃三个猪头五斗酒,我 想试试这和 尚食量。’夫 人同意,迎请戒师来,还没谈话,先进饮食,桌上酒菜为之一空。太守见戒师食量惊人,不禁称奇,但 太守夫 人,在 后面窥见,腾空而入之鬼神环卫在 侧,戒师将食物掷左右,众鬼神接而食之。事后夫 人将所 见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请戒师来应供,暗中偷窥,果如 夫 人所 言,敬畏不已。一次,戒师买很多虾煮熟而食,卖虾者来要钱,戒师囊空如
洗,无法给予。虾贩大怒,声言无钱,还我 虾来。戒师大笑,张口喷出满桌鲜虾,活泼蹦跳,众人大骇,戒师头也 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痴汉,管家无歇时,四山若来合,妻子各分离。’又 歌曰:‘世人都笑我 ,我 笑世间人,如 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戒师则歌曰:‘疯僧疯婆,吃酒蹉跎,太守仁风,阇黎神诀。’原来绍熙四年,台州大旱,黎民百姓,祈祷神祇,不获感应,反而炎阳更烈。当时太守,将城隍庙神像搬出曝晒,责其不能泽而救民。夜梦神言:‘汝知龙属,职司行雨,若无天命勒令,是 不敢自专。城东兜率寺戒师,是 文殊菩萨示现,乃能致雨,试往求之。’次日太守斋戒沐浴,率领僚属,亲往寺中求见戒师。其他 官吏进去,见戒师醉酒未醒,并吐满地 秽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师室,戒师清醒如 常,且 异香满室。问:‘明府来此何为?’太守说明来意,恳请戒师慈悲致雨,以救民众。师曰:‘明府不用心忧,当有 报命。’太守走后,戒师取纸墨作书焚之,不久大雨骤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种,竟获丰收,农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晴,六月遭酷热,太守扬仁风,阇黎妙神诀,除热得清凉,歌声几时歇。’一日,戒师大显神通,放大光明,众人皆见戒师顶上毫光万丈,光中现出七佛,然
后对众言:‘老僧世缘已毕,今与 汝等 作别。’师示灭后,屹然 不动,颜貌如 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众曰:‘吾师为七佛之师,方便示现,凡火不化。’遂为师开襟以待,忽然 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云缭绕不散,舍利如 雨下,造塔于 寺,永镇山门。感应
五台山位于
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 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 如 垒土之台,故名。佛祖释迦牟尼住世时足迹并未到过中国,但
五台山却是 在 佛经中有 明确记载的 ,由佛祖亲口说出是 文殊菩萨的 说法道场。《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
《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 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 菩萨,名文殊师利,与 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 其中,而演说法”。中国古称震那(China)国,五台山亦在
印度的 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 “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 、气候清凉的 特征。唐时法藏着
《华严经探玄记》卷15说:“清凉山则是 代州五台山也 。于 中现有 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 ,有 传记三卷。”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
撰《华严经疏》中亦说:“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 ,于中现有 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 如 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历代以来,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传/说及其它神异事件极多。
《感应录》中有
一则贫女故事,说五台有 灵鹫山,山下建灵鹫寺,每年春天,必设无遮大会(颂经忏拜法会)。凡参加者 须随喜功德,令来者 所 求满愿。北魏时,法会日来了 一贫女,携儿背子又 牵了一条狗,剪一束头发交给主事者 说:“我 贫苦,无物可施,仅头发而已。”执事无奈收之。又 说:“我 时间紧迫,等 不及开饭,先吃好吗?”执事给三份,贫女言不够,狗也 得吃。再送一份,拿了 四份,贫女说还少一份,执事觉得奇怪,连狗都有了 ,为何还欠一份?贫女指着肚子说:“还有 一个,尚未出生!”执事起了 嗔心,斥其贪得无厌。瞬间,贫女涌现虚空,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贫女变文殊,狗成金毛狮,二子为童男,侍立左右,又
云:“众生学平等 ,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 憎爱何?”法会大众,惭愧有眼不识菩萨,顶礼忏悔,再求开示,又 出偈曰:“持心如 大地 ,亦如 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 虚空。”说毕隐而不现。众将所
施秀发建塔供养。明万历年初,塔颓,圆广法师发心重建,掘得大士圣发数根,呈金黄色,但 如 舍利子,随各人业障,所 见不同。闻塔尚存,在 大塔院侧。楞严经云:菩萨示现,不欲人知,若泄露,则不知所
终。文殊菩萨道场虽在 五台,但 无处不现,应化事迹不少。华严宗初祖杜顺和
尚,又 名法顺,俗姓杜,人称杜顺。德重当时。其有 弟子智冲,执意朝礼五台,屡劝不听,乃付一密函并云:“到五台,不见文殊再拆阅。”智冲寻遍五台,渺无文殊踪迹,询问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顺和 尚是 也 !”转身之际老翁已不见,急拆函,上有 一有 偈云:“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 ,何更问弥陀!”文殊菩萨近在 眼前,朝夕相处,竟整天妄想,奔波五台,礼拜山坡而已!急忙赶回长安城,杜顺和 尚已圆寂了 。正所 谓有 眼不识泰山!五台山因了
文殊道场的 缘由,受到了 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 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 佛教圣地 。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开创本宗基地 ,使五台山形成汉藏佛教两大体系汇合、各派寺院并存、显教密教竞传的 独特格局。五台山佛山圣水也 孕育了 一代代名僧大德。五台山佛教的
兴起和 佛寺的 兴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以后,诸帝也都崇佛。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 一名太监,他 笃信佛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劳,虽然 身在 朝廷宫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繁忙,他持诵菩萨名号从没有 间断过 。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五台山参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 王子为了 供养大圣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 深受感动,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舍身,我 又 何尝不能?”于 是 更生起了 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非佛法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 前往清凉山(五台山),专志修行。于 是 奏请当朝皇上准允在 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后能有 所 成。皇上许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 五台山上住了 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后竟长出胡须,复得大丈夫 相,让皇帝大为震惊。有 一天,刘谦之忽然心眼开通,领悟法要,竟然造出了 《华严论六十卷》留传后世(见《大唐内典录》)。皇帝重佛,朝野风从,一时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等 ,纷纷施财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礼灵迹。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竣工后,命名僧感法师为寺住持,并封感法师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清凉山住持感法师成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这是五台山在
全国佛教界取得举足轻重地 位的发端。由于
有 关文殊菩萨在 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 名气也 越来越大,文殊经上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便有福报,积累功德,超四果圣人。”在 大显通寺的 一座用金箔包裹的 铜殿里供奉着 一张文殊菩萨显灵的 照片,非常的 清晰,这是 当年林彪为了在 五台山建造私人宅邸,用炮炸掉了 三座寺庙,一位记者 想要拍下轰炸过 程,结果照片洗出来后竟有 张菩萨显灵的照片。据说文殊菩萨在 五台山最近的 一次显灵是 在 04年塔院寺方丈圆寂后不久。法门
吉祥境界
文殊法门殊胜,一行三昧,令大众开大智慧,勤修禅定,入三昧力而早成佛智。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无尽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为众生开示净行法门,进入妙吉祥境界。同时,也
必须作利益众生之事,来圆满法门。我
们要孝敬奉事父母,同时也 要教导众生,善于 弘扬佛法,爱护和 供养一切贫穷弱势的 人。亲力亲为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得福的 时候也 会施舍帮助别人,无有 贪心。我 们学佛得到利益,要教导众生,把佛法传给他人,发心行菩萨道,证无上佛智。在 妙法门的 指引下得到福报的 同时,教导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 海。以清净心教导众生,心要朴实纯洁,行善聚德,修福修慧,才能统理大众,为大家说一切法而没有
障碍。当我 们有平等 心慈爱大众的 同时,也 要教导众生,心要正直,不能害人。时常出资修建桥道,要有
广宽胸怀,好象桥梁一样广大。见到表面衣着 非常庄严的 人,也 要教导众生修学内在 的 心,要性情柔和 ,学习容忍、忍让、宽宏大量的 心,利益众生的 心,才能得到如 来三十二相,以为严好。(摘自方海权法语)文献记载
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永嘉人,在
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 华严寺挂单。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顶经过 ,飞向 东北。次日,又 有 白光两道,自东北来。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无著心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窟,礼拜后,便于 石上静坐参禅。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 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 何来?答:‘山外求粮,用在 台山。’并问无著:‘仁者 何来,到此何事?’无著答:‘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 童子应声开门,从老人手中接过 牛绳,牵牛入寺。寺中琉璃为地
,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 有 。老者 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 上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 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 问住众多少,老者 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 问无著:‘初出家时,所 求者 何?’无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 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 言:‘你 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 伽蓝何名?’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 般若寺。’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赐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 珍宝,无染无垢是 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 在 。唯见山林土石,无著凄然 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法照禅师,亦于
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挂单。一日在 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彩色祥云,云中有 魏峨山寺,寺东北有 山,山下有 涧,涧北有 石门,从石门进去又 有 寺。寺额题有 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惊讶,何以钵中有 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 现五台山寺景。亭台楼阁,巍峨庄严,金沙布地 ,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 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 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 五台山,谓其所 见,正是 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大历四年,衡州湖东寺,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下午,照师于
寺内高楼,遥见祥云,云中出现楼阁,阁中梵僧执锡行道,身高丈余。阿弥陀佛,与 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高座于 中,直至酉时始渐隐去。当晚照师在 道场外,见一老人,对他 说:‘你 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见大圣,为何不去?’照答:‘路遥难达。’老人言:‘但 决定去,便无困难。’自此,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师从南岳结伴同行,于 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 皆见佛光寺有 数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 见一如 钵中所 现景象。当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飞下,射法照禅师身。询问寺僧,谓是 ︰‘大圣不思议光,常照有 缘人。’照师依先来方面,向 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 一山,山下有 涧,涧北有 石门。石门前有 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见照师来,即欢喜问询引入寺内,向 北走数里,到一寺前,额题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 一百二十进院。院内皆有 宝塔,殿阁庄严,黄金为地 ,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在 西,普贤在 东。各据狮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法照顶礼二大士,请问:‘末代凡夫 ,去圣遥远,未悉该修何法门?’文殊菩萨答:‘诸修行门中,无过 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最为径要。忆我 过 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 故一切诸法般若门,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为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法照又 问:‘当如 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 佛名阿弥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后世众生,有
称其名号者 ,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土,速证菩提,永不退转。’跟着 二位大士,各舒金手,为法照摸顶授记。文殊菩萨又 言:‘汝可到别院去巡礼。’法照到七宝果园,见园中果子方熟,其大如 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 。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瞬间即失其所 在。悲感不已,因立石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
华严院念佛道场,绝食期生净土。到第七日初夜时分,见一梵僧对他 说:‘汝见台山境界,为何不说?’言讫不见。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时,又 见梵僧来说:‘你 所 见五台山圣境,为何不向 人宣说?普令大众发菩提心?’照师说:‘我 实无心,说出恐生疑谤,不获利益及遭罪业。’梵僧道:‘大圣文殊现此山,尚招人谤,况你 所 见?不过 要使众生见闻此者 ,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照师因忆前所 见,录之于 册,传示他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