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对于Intel处理器的定位,要不就是在PC个人电脑上,要不就是在数据中心集群的服务器里头,或者还有那种大号的超算。此前,我们透过Intel的NEX业务(Network and Edge Group),了解到Intel处理器实际上也深入到了各行各业的边缘端,包括教育、零售、医疗、金融等。其实基于很多行业的成本敏感性,更多地采用通用平台,然后辅以某种程度的定制,乃是不同行业实现数字化的通识。
具体到历年来我
们关注最多的 、Intel的 CCG业务(Client Computing Group),其实这个业务方向,就产品层面必然 不只是 酷睿处理器,往上层的 解决方案也 不只有 我 们所 熟知的 普通的台式机或笔记本。9月份,Intel做了不少面向媒体的主题演讲,其中有一场是几种形态的客户端产品,包括NAS、mini PC、工作站。这几类产品离普通用户其实也
并不像数据中心或者云那么遥远。虽说底层算力,CPU支持无非是Atom、酷睿和 至强,我 们却仍能从中看到计算机行业的 百态。至强W工作站的进化
以往我【趣探网】 此前酷睿的HX系列CPU,不就特别定位于 移动工作站么。
们在 CCG上下文讨论“工作站”这一话题,很多时候是指基于 酷睿的高性能工作站——尤其在 谈“移动工作站”的 时候。另一方面,Intel的“至强(Xeon)”这条产品线,在大众的印象里也是
普遍定位于数据中心服务器的 。但 熟悉Intel处理器定位的 同学应该知道,Intel有个至强W系列产品线,是面向工作站的处理器,从Skylake时代就有了。从定位来看,至强W应该是
在E3之上的 。因为前者往往有 着 更多的核心数、PCIe通道与 ECC内存支持等。从Wikichip的 资料来看,至强W在 出现之前的确是 挂在 E5之下的,隶属于当时的至强E5 1600系列。从Skylake之后,工作站和 HEDT定位产品都从服务器品牌划分了 出来——在 HEDT还比较火的 时候,就socket插槽支持角度,至强W和 HEDT酷睿i7/i9是类似的。英特尔工作站产品经理和计算机视觉类应用模块经理葛林,在
这次媒体会上说:“我们的工作站从性能上分三类:入门级、主流级和专家级。 ”他还提到说:“现在定义的入门级工作站,已经是酷睿高端CPU。不过 酷睿和 至强W承载的还是 完全不同的应用。 比如说Ansys仿真软件,软件基础包就200G,这是 酷睿这样的 入门级平台不能承载的 。”今年Q1新推的至强W系列,涵盖了
W3、W5、W7、W9不同的 产品。Intel官网给出产品列表里最高定位的Sapphire Rapids为至强W9-3400系列,是 最高56核心、105MB L3 cache、8通道DDR5 ECC支持(最高4TB RAM),以及112通道PCIe Gen 5支持的处理器。这些体现了
工作站应用相较于普通PC的 不同需求,包括CPU算力资源;对内存的要求——“比如ECC校验功能、大内存支持,”葛林说,“尤其生命科学计算对内存容量要求特别高”;以及对显卡的要求,体现的 乃是现在 HPC应用更多的加速计算需求,与 加速计算生态发展。 “性能、稳定性、专业性、可扩展性等,这些是工作站和 传统PC的不同。”而从Skylake发展到现在的Sapphire Rapids,工作站自身实际上也
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工作站”概念诞生,最早工作站主要用于 科学计算。发展到现在,工作站的职能范围有 了显著扩大,包括图形、视觉等 ,“从单纯的数据计算,发展到现在 需要仿真计算等 等 。 应用的细分也加速了市场的发展。”Intel将工作站的演进趋势总结成了三点。
(1)定制和
复合计算化。“复合计算”说的实际上是 异构计算需求,包括CPU搭配其他加速器方案也算是Intel XPU策略的 一种体现。而“定制”,从Intel划分中国工作站市场的 两大板块,一类为大企业、科研机构,另一类是中小企业、有定制化需求的 客户。前者交付的设备类型相对统一,而后者就出现了各类定制化需求。“比如航空旅行箱式的
、机架式的、机柜式的等等,这些产品都是为了满足本地 化、定制化需求打造的。”比如电视台就需要旅行箱式的 设备形态。(2)云和
移动计算化。移动需求不必多说,不只是 高性能笔记本这种形态,还包括定制化之后的移动设备。典型如机械探伤应用,就需要将定制的 可移动工作站带到现场。云化——说白了 则是一种算力更中心化、易于管理和部署的 方案。(3)AI化。边缘设备部署出现在千行百业,就能预见AI应用的潜力无限。尤其不同行业对基于AI的
CV应用需求;现在则更进一步将这种需求扩展到了 生成式AI上——工作站相比于 个人PC,能做的 就不只是 AI推理了,还能做大模型的 fine-tuning。葛林提到,Intel对于AI于 工作站的 支持,包括CPU指令集层面、AMX单元对于 AI计算的支持;以及Flex GPU和AI芯片Gaudi 2这样的加速器;和OpenVINO、oneAPI这些软件与工具层面的 生态支持;外加与三方ISV的合作。从葛林的 介绍来看,或许下一代工作站还会进一步强调AI加速。从工作站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Intel给了一些中国市场的数据。“去年是
120万台的市场容量。”葛林表示,“IDC的数据显示,这个市场还是 保持稳定、快速的 增长,每年维持在9%左右。”这份数据主要是指上图中,中国工作站市场的 第一类,即以大企业、科研机构为代表的客户;而中小企业市场的 增长情况更快,“我 们做加权平均,整个中国工作站市场应该维持在 10%左右的 增量上。”所
以就“助力中国客户”的 问题,Intel倡导中国制造、深度优化和 精准服务。其中中国制造,意指“所有 的配件已经开始和本地配件厂商合作,如主板、解热、机箱等;系统上也和本地合作伙伴合作”,上面的图中也 已经列出了主要的 OEM企业。而面向中国客户的
“深度优化”,包括与 国内的软件企业合作,如高频量化交易软件相关的恒生电子(hundsun)、艾科朗克(AcceleCom),以及建筑行业知名的渲染器D5,和索菲亚旗下的 极点三维——做家居创意设计与柔性生产。据说Intel和后两位的合作,还做了AI算法方面的布局。“精准服务”从Intel的介绍来看,某种程度上是
指以应用为导向的 定制服务。比如葛林举的 一个例子,“2、3年前的 四川山火,成都市应急管理局迅速采购了一批可移动的工作站,分发给各个消防队。在 发生极端情况时,可以从移动工作站马上看到现场情况,并精准推算灾害产生的 影响”。看起来Intel的 工作站已经深入到了 中国的诸多行业市场。行业里的mini PC与NAS
mini PC这个形态的设备以前在
Intel这边叫NUC。这是一种将PC以紧凑尺寸放进一个小盒子的解决方案。到今年7月,Intel宣布不再直接投资NUC业务之前,Intel已经推出了 13代NUC产品,如下图。我们知道,一般来说非OEM厂商亲自下场去造整机设备(或模组、板级系统设计),大概率更是“参考设计”的角色,而不是
为了 和 下游的OEM客户抢市场。起初mini PC市场的 接受度并不算高,客户端平台解决方案销售总监鲍玺安也说以前mini PC市场“需要培育、激发”,所 以Intel“自己下场来做这个事情”,“更多是 为了 向市场证明,PC可以做得很小很强大”。现如今“Intel的mini PC已经出货1000多万台”。随着mini PC出货量增大、产品线丰富,Intel认为“我
们现在不需要起到跑在前面那只‘兔子’的 作用”,所以转而选择与 生态合作伙伴在mini PC类产品上寻求发展。接受度的 转变,很大程度应该还是基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小尺寸容纳高性能变得更为从容。Intel将mini PC分成家用、商用、行业三类。家用场景不仅是
小型化的台式机,还包含了 机顶盒、家庭娱乐中枢等;商用场景则涵盖了 远程教育网课、居家视频会议等;行业应用包括智能制造、医疗、零售等领域。针对行业应用,鲍玺安列举了房产中介“我 爱我 家”的例子,在 工作空间有限、工位密集的 情况下,mini PC替换塔式机箱以后,在 不牺牲性能的 情况下,确保了 安全性和 灵活性。据说我 爱我 家的天津、北京已经有180家店面换用了mini PC。从IDC的
统计数据来看,mini PC的 主力市场仍然 在行业端。“个人消费零售端口,只占到mini PC出货比例的1/4以下。”鲍玺安说,“绝大多数mini PC是卖到行业应用场景中的。”而且未来还是 会以“行业出货端口为主力”。基于
这些事实,Intel目前针对mini PC的态度是提供定制服务、以及turnkey方案,并且 有 专门的 技术团队支持OEM自研。比如去年12月挺火的小米迷你 主机,就是基于Intel的 定制化服务推出的产品。可见Intel在 mini PC形态设备上的支持还是不遗余力的 。下游OEM品牌方面,除了
传统的 MNC,和近些年涌现的 本土OEM厂商,另外也 有专做mini PC的一些品牌,比如零刻、MINSFORUM、极摩客等;还出现了AOC、航嘉、威刚这类此前并不做整机的“PC生态系统关联品牌”......可见这个市场还是有利可图的。“虽然NUC产品线我 们不再直接投资,但 对于客户mini PC业务增长的 决心,我们依然坚定。”鲍玺安表示。除此之外,还有个比较大、应该也属于Intel客户端业务重点,且
增长态势不错的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存储。从Enterprise Storage Forum去年4月的数据来看,2022年NAS市场价值250.8亿美元,预期的2022-2028年CAGR为20.3%,所 以2028年可能就会达到912.3亿美元。我们认为这个值的预估还是太过
激进了 ,但 可明确的是 市场整体涨势不变。而且值得一提的 是 虽然北美是 当前最大的NAS市场,大约占据全球30%的份额;但亚太区的 成长速度最快,中国市场自然 就是Intel面向NAS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京东今年618的数据显示,NAS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50%。从垂直行业来看,NAS市场中超过50%的部分由银行、金融服务、保险、IT、通信与零售占据;其他
主要应用领域还囊括了医疗健康、能源与 设施、政府、生产制造。可见NAS和 mini PC一样,市场大头都在行业应用,而非个人或家庭用户市场——虽然 现如今正有 越来越多的 家庭用NAS来做数据备份与恢复、文件安全共享,或者 流媒体娱乐。Intel按照不同NAS市场的
性能需求,将NAS所 需的处理器分成good、better和best三个级别。赛扬、Atom是 good定位,更多面向家用市场;酷睿处理器则是better定位,有了更高规格的 盘位支持、且可扩展,中小企业、设计师可能会在 这一档;最高best定位、面向专业用户、行业市场的 是至强和至强D——这里的至强D系列处理器,最初在发布时就强调了 更低的功耗、更高的 功率密度,并集成NIC、PCIe root complex等硬件模块,对安全、networking都有了 更高的 要求。鲍玺安说,中国国内主流的NAS“大多是基于
Intel平台的产品”;Intel除了在其中提供CPU,也提供“其他 先进连接技术”,包括网卡、Wi-Fi、Thunderbolt等 技术;面向ODM、OEM也提供turnkey解决方案,“我 们把NAS平台的硬件、软件相关调优工作全部完成”,“软件方面也 有 合作伙伴,针对OEM的需求,做更好的 UI体验,甚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下面这张图给出了
就NAS市场,Intel在 中国国内合作的 下游OEM品牌,包括联想、绿联、Terra Master等 。鲍玺安特别提到极空间在今年京东618购物活动期间,取得了全网销售额与销量双冠,相较去年同期增长60%。可见NAS市场的 走向也 还是相当不错。从Intel对工作站、mini PC、NAS的
市场布局介绍,还是 能够看出在CCG业务上,一个给人印象不大一样的 Intel。大概是 这些年市场变得更卷,以及摩尔定律的 时钟走得更慢了,前不久的Synopsys开发者 大会上,我们还在说连EDA厂商现在都在 拼命关注应用端的 各类使用场景,就更不用说直接从事芯片设计与制造的Intel,从硬件到软件都更以最上层的应用为导向了。英特尔中国区客户端与
分销平台业务部总经理宗晔在 活动开篇就说,Intel还是“一如既往地 ”“帮助业界的 合作伙伴,通过 产品创新和 合作共赢,最终提升人们的 PC体验和 生活的幸福感”。这里与下游更充分的接触应该是时代的 主旋律,比如从Intel自己都异常关心行业客户的工作站设备形态,就看得出,这是 对“客户的 客户”的 深入理解。而对行业的持续深挖,大概也有助于 Intel更进一步地 获得潜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