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1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
春秋之前有 在 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 区也 有 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是
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趣探网】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 他 们创立用于 祭祖的 节日。在 数千年的 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 ,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 节日。
区,在新石器时代,有 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 族属,据专家推断是 一个崇拜龙的 图腾的 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 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 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 有 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 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 他 们所 特有 的,是 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
大臣。他 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 人的 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 流放中,写下了 忧国忧民的 ’《离骚》、《天问》、《九歌》等 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 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 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 五月五日,在 写下了 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 生命谱写了 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
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 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 饭团、鸡蛋等 食物,“扑通、扑通”地 丢进江里,说是 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 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 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
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 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 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 眼睛挖出悬挂在 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 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 皮革里于 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
第三个传说,是 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 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 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
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 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 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端午节的来历2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
“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 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
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 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 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 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
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 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 困,世人哀之,每于 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
活动吃粽子和 竞渡,都与 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 窃,而竞渡则用的是 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
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 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 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 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 事。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
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 为了打捞投江的 伟大诗人屈原。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 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 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 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 他 。端午节的来历3
端午节又
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 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 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 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 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千百年来,屈原的
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 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 一起。随着 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 春秋战国的 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 节日。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
名称不同,但 各地 人们过节的 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 :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 有迷信色彩的 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 国家。端午节的来历4
端午节是
古老的 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 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 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 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 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 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 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 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 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
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过 端午节,是 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 传统习惯,由于地 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 不仅产生了 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 也有 着不尽相同的 习俗。其内容主要有 :"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 时令鲜果等 。"本来是 夏季的 一个驱除瘟疫的 之季度,从这一天必不可少的 祛病防疫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 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 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端午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
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 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 认为“飞龙”即龙舟。端午挂艾草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
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 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端午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
北京枣粽;南方则有 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吃粽子:
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
祭日,人们都把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百姓投往河里的 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 。屈原无食充饥,所 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 ,以为是 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 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 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 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 包角粽的 习惯。“五月里有 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人们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 人们常做的 油炸食品。在 众多的油炸食品中,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男女送情:
青年女子给情人送香包,来表达对情人的
爱慕。苏轼晚年谪居南荒,端午节是 爱妾朝云的生日,端午前夕为朝云作《浣溪纱》:“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词中的 朝云性感迷人,美仑美奂。诗人愿与 爱妾相依相携,一同升仙。一段老少爱情让人眼羡。喝雄黄酒:
喝雄黄酒据说可以驱避五毒。这里有
一个动人的传说,白蛇娘子修行五百年修得人形,化作楚楚女子,在 断桥遇许仙,二人一见钟情,结为连理。金山寺和尚法海却认为白蛇为害人间,设计让许仙在五月初五这天给白蛇娘子喝雄黄酒,已怀身孕的 白蛇娘子盛情难却,酒后露出原形,吓死许仙。后来白娘子为救夫 舍命盗灵芝,演绎了一场千古爱情的 绝唱。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
门眉,悬于 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
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 用碎布缝成的 ,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 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 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 雄黄粉,发展成装有 香料的 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囊颇有 讲究。江南部分地 方,“佩香囊”的 习俗,内装香料,送给恋人,以示忠贞之心。老年人为了 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 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 妻恩爱,家庭和 睦。小孩佩香囊,不但 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 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 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 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 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 香包,自然 要引起周围男女的 评论,直夸小伙的 对象心灵手巧。斗草:
端午节人们群出郊外采药,回来时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
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红楼梦》描述了当时斗草的情景,颇为有趣。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饮酒作诗,丫头们则采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出“观音柳”,那个对“罗汉松”。豆官突然 出“姐妹花”,难住了 大家,这时香菱对“夫妻穗”。豆官不服,香菱说:“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 妻穗’,我这个是 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被问住,转而取笑香菱:“薛蟠刚外出半年,你 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 妻穗了,真不害臊!”划龙舟: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
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 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 龙,还要于 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端午节的来历5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
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 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 我 国汉族人民的 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 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
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
“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在
我 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 纪念屈原的 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 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 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 洞庭湖。为了 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 怕江河里的 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 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 习俗。端午节习俗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
端午节的 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 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 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二、端午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
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 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 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 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 区也 有 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 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 叫小豆粽,掺红枣的 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 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 读书的 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 学校。三、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
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四、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
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 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 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 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五、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
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 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 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六、挂荷包和五彩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
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 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 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 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 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 疾病。七、点雄黄酒
雄黄也
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 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 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 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 不上身。八、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
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 带来的瘟疫。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
但
据统计,端午节的 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 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 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端午节的来历6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
别名很多,有 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 知的 有下列六种: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
`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 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 ,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
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的来历7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
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 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载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
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
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十说是
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 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端午节的来历8
“端”字有“初始”的
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 “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 的 .“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
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 夏季的 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
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 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 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唐朝末年,战乱连连,冤魂无数,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逃难的人。
端午节的来历9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民间活动:主要有
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 是 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 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 爱国主义乐章。吃粽子
一说是百姓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另一说是,人们用箬叶把米饭裹起来,然后外面缠上红丝线,再投到水中,让蛟龙鱼虾以为是菱角而不去吃。
赛龙舟: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分工:桨手、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坐在船头上,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鼓手、锣手: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
门楣,有 驱魔祛鬼之神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吃“十二红”:
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
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每个地 方的 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 不同,粽子最初为了 祭祀祖先神灵,但是 屈原投江那天也 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 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粽子的.起源远早于
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吃粽子的 习俗在 中国各地都盛行,也 是 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
含义,而在 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 香囊来表达各自的 爱意。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 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 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 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 香囊十分炫彩夺目。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称为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时期崇敬五色,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赤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蕴含着
吉祥如意。所以端午节那天长辈们起床第一件事就是 将五彩绳系在 孩子的 手腕、脚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平安。五彩绳不可以弄断或者丢弃,据说佩戴五彩绳的 孩子可以消灾避难,以防蛇虫伤害。粽子品种:
北方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
大多数是 糯米粽。在 农村中,仍然 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方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 采用果脯为馅。广东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
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广东粽子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丰富的 ,做法费时最久。浙江湖州粽子
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
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枕头粽
瑶族做粽子用糯米配条、,包“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250克。也
有 在糯米中加、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畲族粽子
畲族粽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
的人家还要在 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 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闽南粽子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
特色,冰透后加上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 有人蘸来吃。端午节的来历10
在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七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人文情怀和 文艺气质的节日。“端午”二字,原为“端五”,“端”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
恶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大戴礼记》亦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用佩戴兰草、沐浴洁身来驱邪避祸。那个时候,“端五”还不是 节,而是 一个需要避讳的“不祥之日”。现如今,在 很多地 方,尤其是农村地 区,端午节前后,家里熏苍术、白芷,大门上插菖蒲、艾叶,小孩儿佩戴中药香囊,大人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疫,应是 先秦民俗的 绵延保留,同时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 、祈福求安的朴素心理。“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所
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见西晋时端午节即有 吃粽子的 习俗。至于 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
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均载,遭谗被逐于沅湘的 屈原听闻楚国国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凉,于 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与国同殇。楚国百姓闻之悲痛不已,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有渔夫划船至江中欲打捞诗人真身,并以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鱼虾饱腹而不食诗人之肉身。后来,人们又 担心饭团为蛟龙所 食,遂以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以驱之,逐渐演变为今日之粽子。宋朝诗人梅尧臣的 《五月五日》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正是对这一民俗演变的文学注脚。自此,因为加入了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元素,又经由民俗的不断创新演绎与丰富,端午节逐渐由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恶日”,演变为一个以怀念先贤与 诗人的爱国情怀为名、内容既古老又 新鲜、形式热闹且 多样、充满欢乐气氛的民间节日。端午节民俗之多、流传之远、影响之广,可列为七大节日之首。除了
吃粽子这一共同习俗外,在 我国北方,还有 饮雄黄、佩艾草、赠香扇等习俗;在 南方,则有 赛龙舟、浴百草、游百病等习俗。此外,端午节庆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动还传入了韩国、日本等 东亚国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 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 流传与演变,2005年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 无形遗产。今天,端午节早已以其独特的
文化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代表之一,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中尤以赛龙舟最为知名和 富有 影响力。英语中,端午节被翻译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译回来就是 龙舟节,可见赛龙舟这一节庆形式在 国外的 影响之甚。吃粽子也
好,赛龙舟也罢,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节民俗的 演变,早已超越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单纯目的 ,而是 包含着 中国人所特有的 、浓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 的 朴素世界观。这种朴素而纯真的情感与观念,最能打动人心而获得广泛共鸣,所 谓的 文化软实力,亦不过如此。端午节的来历11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端午节最早源于 江浙一带,农历五月初五正逢初夏,气温逐渐升高,蚊蝇各种毒虫活跃,容易形成疫情,对人体造成危害,于是 民间将这一天作为驱毒避邪的 日子,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通过喝雄黄酒、用艾叶洗澡,在门前悬挂菖蒲、艾条等 ,驱除邪恶,以保平安。到了战国晚期端午节又增添了新的
内涵。著名爱国诗人、楚国大夫 屈原,因主张抗秦遭奸臣迫害,被楚国君王两次流放,最终楚国被秦国所 灭,不愿做亡国奴的屈原,带着最后的遗憾,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滔滔汨罗江。得知消息的渔民们纷纷划着 小船在 汨罗江搜救,然而,多日努力却仍无踪迹,大家担心日子久了 ,江中的 鱼虾会蚕食屈原的 尸体,于 是,便划着 船往江里投放食物,想以此喂饱鱼虾,保全屈原躯体。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就此,便有 了 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直到现在,在 江浙一带还在 延续着,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会定期举行龙舟赛。端午节用艾叶洗澡、门前挂菖蒲等
驱邪避毒的习俗,在 部分少数民族地 方也 在 延续着。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有愈演愈烈之势。商家为了自身的 利益,迎合了人们对食物的选择越来越挑剔的心理,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粽子,除了糯米大枣粽,还有肉馅的 、豆沙馅的、各种水果馅的等 等。每逢端午各大超市粽子展销区,都会琳琅满目,应有 尽有 。现在的
端午节还增加了 更多的`内涵。一家人聚在 一起吃顿丰盛的团圆饭,给长辈送点儿礼物等 也 已成为端午节的 习俗。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古老文化的
一部分,研究其由来和 发展,会使我们更了解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 古代文化。端午节的来历12
农历五月初五,是
我 国传统的端午节,又 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 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 关。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
反对,不断在 楚怀王的 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 远大抱负的 屈原倍感痛心,他 怀着 难以抑制的 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 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 楚国八座城池,接着 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 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 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 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 郢城攻破的 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 滚滚激流的 汩罗江。江上的
渔夫和岸上的 百姓,听说屈原大夫 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 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 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 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 `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 后把龙筋缠在 孩子们的 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 的 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 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端午节的来历13
端午节,又
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 三个重要的 中国节庆之一,其他 两个分别是 中秋节和农历新年。这个节日的由来是
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 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 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
居民匆忙的 划船在 江内寻找屈原,并且 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 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 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 时候,仍然 被人们传颂纪念著。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
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 传统则来由於汨罗江边的 渔夫 ,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 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农历的
五月,也 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 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 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 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 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 植物—艾草挂在 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 以含有多种香味的 药用植物所 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其他
的 传说,如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 等 ,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 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