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家周海亮写过一篇文章《请吃饭》。
周末,周小五邀请两个上司、一个铁哥们吃饭。提前打了招呼,定了包厢。为了脸面,他要了饭店最贵的套餐,六百多一桌。
到了那天,一个上司临时要去接待客户,一个上司家里遇到了急事。不得已,把套餐改成一百八一桌的。
菜上齐了,却不见哥们的踪影——身体抱恙。哥们还表示,下一次他回请,以此赔罪。
看着一桌子饭菜,周小五不知所措,忽然想起一个月未见的父母,于是打个电话,请他们来。
后来,父母在小区里、亲戚朋友群里,逢人便说,儿子孝顺。
通常来说,遇到帮助自己的
人,平时很要好的人,通过吃吃喝喝来表达感激之情,是 很常见的 。在 吃喝之间,感情就更加浓厚了 。事实上,随着
时代的 发展,大家都变成了 “忙人”,对吃喝的观念在改变,总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拒绝应酬。只有 涉及到工作、经济利益的应酬,才不得不去。送礼的【趣探网】 可是,你 有 没有想过,提着 礼物上门,也能引起误会,并且 你送的 礼物,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 。
套路,也 常常被我们当成“感恩”的方法。另一方面,如果你对有恩的人,没有任何“表示”,又会内心有愧,甚至被人当成白眼狼。
因而,建议你学会以下三种报答方式。
02
第一,把有恩的人变成亲戚朋友,随时都可以互帮互助。
有道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当我们外出的时候,期待有真诚的朋友来帮忙。但是看到一张张陌生的脸,心里有了畏惧感,担心别人的坏人。
结交了小人,比独来独往更可怕。因此,社交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渴望热情,一方面在小心地试探。
然而,那些愿意拉你一把的人,肯定是值得交往的人。因此,你可以顺势改变彼此的关系,不要总是想着如何报恩,而是加强生活、工作上的互动交流。
晚清大臣曾国藩,在长沙求学的
时候,遇到了 郭嵩焘,两个人一起读书;曾国藩在 翰林院当差、生病时,郭嵩焘用心陪护。对于
郭嵩焘的恩情,曾国藩牢记在心。后来,两个人结成亲家。郭嵩焘被弹劾的 时候,曾国藩想办法为他找退路,让他回老家修养,时隔多年,又帮他复出。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
这就体现了“恩情”的持续。有的人到处去寻找贵人,而曾经帮助他的贵人,却不珍惜。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本末倒置的。
要相信,能够帮助别人的人,肯定人品不差,值得一生交往。
03
第二,歌颂别人的恩德,放大社会正能量。
有一个“截发留宾”的故事。
东晋名将陶侃年轻的时候,结交了很多朋友。
有一年冬天,朋友范逵带着一行人来投宿。因为下雪,连续住了很多天。陶家很穷,“待客”成为了一个难题。
陶侃的母亲把头发剪掉,卖了钱,买回了米和菜。把木柱削去半边,用来取暖。
事后,范逵深受感动,在洛阳城里,极力宣扬陶侃的美德,朝中的大臣顾荣都知道了陶侃的事。
通过
歌功颂德,让社会更有 正能量的 做法,值得我 们学习。一方面是 做好事的人,会有 好的名声,恩情没有被埋没,一方面是社会需要正能量。在
日常生活中,我 们常常遇到这样的 情况:被帮助的人,拿着 锦旗、感谢信去拜访好心人,并且留下照片、视频等。在校园里,大喇叭里传出朗读感谢信的 声音,全校的师生,都会内心暖融融的 。如果有人帮助了你
,却不方便送礼,也 没有 时间一起吃饭,那么你在 社会上传播他 的 美名,通过一段时间,他 就名声在 外了 。要知道,如果恩人的名气变得很大了,他
在工作、生活中,就有 可能得到别人的 帮助。因为大家都会有一种“敬佩好人”的思想。古人说:“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恩德。”
如果每个人都往社会上倒入一点“恩德”,那么恩德就会如江水一样奔腾不息。好心,终究会有好报。
04
第三,力所能及地帮助社会上的弱者,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一份恩情就是一粒种子,那么种子发芽之后,会变成大树,然后结下更多的种子。经过若干年的
发展,一粒种子,就可以繁衍成一片森林。看过一个故事:一位老妇人,开车去乡下,陷入了淤泥里。
一位年轻人赶着自己的马,把车拉出来。老妇人说:“我应该如何感激你呢?”
年轻人说,去做两件好事就行了。
从此,老妇人乐善好施。她每做一件好事,就要求被帮忙的人,去做两件好事。
不难想象,“好事”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效果有多么惊人。
俗话说:“感恩是
精神上的一种宝藏。”如果每一个人身上都有 一个宝藏,那么被帮助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人们的精神面貌就会变得富足。
事实上,一些举手之劳,也
能改变人的 命运。比方说,邻居家的 孩子要去远方打工,但是路费都凑不齐。你 要是 给他 路费,他 就能在 外地 落脚,从此变成富人。借着报恩的机遇,你改变了自己,也改变身边的人,那么帮你的人,就会倍感欣慰。
05
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做一件好事不难,请人吃顿饭、送一份礼物,都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个好人。
生活的节奏很快,但是善良的人性没有变。只是行善积德的方式改变了。
愿你我,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