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正值“不惑”之年,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擅长编制软件,曾经是公司的骨干。后来新领导上任,招收了两名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委以重任,让两名新人负责新项目的研发。刘先生很想参与该项研究,并拟订了一份计划书递交给了领导,却迟迟没有回音。眼见着两位新同事整日伏案攻关,心里更不是滋味,不由得犯了哨咕:新领导瞧不起我,可能是瞧不起我的专科学历,对我没有一点肯定,会不会让我下岗啊?刘先生越猜测情绪越低落。【趣探网】 在单位有时和领导打照面,他总感觉领导的态度冷淡,继而觉得同事们背地里都在议论自己。从此变得不想上班,怕见熟人,后来连商场、公园都不敢去了。
经过心理咨询,刘先生豁然开朗了
:不就是 个软件吗?不让我 干,我 正好歇着 ,用不着 加班加点了,正好辅导辅导我那上初中的儿子。再者 说了,领导不安排我 ,也是照顾我 的 面子,和两个年轻人平起平坐的,担心伤我 自尊。从此,看领导也 亲切了,看同事也顺眼了 。刘先生成功地当了一回“阿Q”。什么是“阿Q精神”
关于
“阿Q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定义是:在 现实生活中处于 失败者 的地位,但 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 、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 陶醉于虚幻的 精神胜利之中。随着时代的
变迁,社会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的改变,“阿Q精神”有了新的含义和用途,那就是通过“将不愉快的事情给予合理化”的 思维,获得心态的宁静平和。“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作用
现代生活中,有
些人无暇顾及柴米油盐,鄙弃繁文缛节,排斥常规生活,赞美“痛苦”的价值,欣赏“死亡”的 悲壮,指责一切知足常乐和“酸葡萄心理”。 他 们在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追求绝对的完美和公正,结果愤世嫉俗,认为自己饱受命运的捉弄,痛不欲生。这时候,何不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态度,用“阿Q精神”进行自我 安慰?自我安慰并不是麻木不仁、坐以待毙,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也
不是懦弱无能、畏缩不前。自我安慰等 于 给自己一个心理空间,放松调整,自我 统合,进而集中精力,轻装上阵。 自我 安慰有 利于 排解消沉低迷,缓释紧张焦虑,平息怒气怨气,使心态平和积极。这种“阿Q精神”没有使人失去理智和对价值的 判断。它没有 使人失去奋斗方向,只是 暂时放慢速度。它也没有 使人变成“哈巴狗”,而是 变得成熟了。 这种“阿Q精神”还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际间的冲突,缓和 了 社会矛盾。现代版“狐狸与葡萄”
着名心理学家郑日昌在谈到自我
安慰的 重要性时,曾引用和 改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 故事。如果对号入座,你属于 哪种狐狸的情况呢?一只狐狸看见了葡萄架,上面的
葡萄颗颗饱满。它馋涎欲滴,又 蹿又 跳,却始终没有 摘到。狐狸怒火中烧:“谁这么缺德?种这么高!”这时一个农民走来说:“你嘴里放干净点儿!骂谁呢?”狐狸却越骂越凶,农民一气之下将狐狸打死了 。第二只狐狸登场了
,他 想:这么好的 葡萄非我莫属,便制订了 宏伟的 计划。他 跳啊,跳啊,跳个没完没了 ,最后累死了 。第三只狐狸也
够不着 那葡萄,他陷入了哲学思考:我堂堂狐狸连个葡萄都吃不上,生命的 意义何在 ?越想越沉重,最后找了一棵歪脖树,用小绳儿结束了年轻的 生命。第四只狐狸有
艺术气质,葡萄唤醒了他 心中的 爱情。他 凝望着 葡萄架,日复一日,秋叶黄了,爱情枯了,他 也 疯了。从此,人们常看见一只狐狸,蓬头垢面,走街串巷,边走边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第五只狐狸看到自己确实无法改变现状后,停了下来,斜眼望了
望葡萄,很不屑地说:“这些葡萄根本没熟,特酸,我才不吃呢,家里有好喝的易拉罐,回家喽!”他哼着歌回家了 。前4只狐狸都因为没有处理好期望与现实之间的
关系,要么被外力消灭,要么自我 结束生命,要么精神失常。最后一只狐狸看来懂一点“阿Q精神”,虽然 没吃到葡萄,但心情照样不错。这多么像我们的生活,你
看那些谈恋爱未成,郁闷成疾的 ;研究生论文没通过 ,跳楼自尽的;晋升职位受阻,雇人行凶的……有 时,一点点“阿Q精神”确实可以帮助人平稳地度过危急时刻和 两难处境。如何自我安慰
当你
遇事不顺的 时候,有时需要全力以赴、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有时则需要耐心等 待、保持沉默,乃至调转方向,另寻他 法。进行自我安慰,主要是
运用积极的 词汇,来评价自己,评价自己所 做的事情。对于自己拥有 、又摆脱不掉的缺憾,可用“甜柠檬效应”,例如“我 很丑但我 很温柔”;对于那些想要而未得到的,不妨学学第五只狐狸的 做法。你会发现,平衡自己心理的能力,维持自己健康的能力,都是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