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课后古诗词提示性默写
1、刘桢《赠从弟》(其二)对仗句是:亭亭山上松,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趣探网】
诗句与 君离别意,同是 宦游人;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 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 还是近邻一样的 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 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 情怀。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中表现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4、王维《终南别业》一诗中引入人的活动,表现生活
气息的诗句是: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写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的诗句是: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表现诗人挥洒出世的 幽愤之句是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运用想象抒发作者豪情壮志,
的流水喻无穷的
忧愁,形象地写出了 诗人内心的愁苦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 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 诗句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7、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 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 精神的 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 意思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 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 自己情感的 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李煜《相见欢》一词中写庭院中清幽景色的句子是:
《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
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
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诗中与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
10、范仲淹《苏幕遮》一词中,描写登高所
见的秋景是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现词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的 句子是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篇二:古诗词中“流水”意象的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
诗人经常借用的 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 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一、借“流水”抒写离别之愁
李白的
《金陵酒肆留别》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与金陵朋友离别。金陵的年轻朋友纷纷来送行,酒店侍女殷勤劝酒。面对朋友们的 深情厚谊,诗人深受感动,内心充满离别的 惆怅,尾联将“别意”与 东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内心的 无尽离愁,流露出了对朋友的 恋恋不舍。欧阳修的《踏莎行》写道“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词的上片写征人在驿馆与情人离别。征人面对春红柳绿,草秀风暖的美景,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浓。“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春水喻离愁,借春水之绵长,状离愁之无尽,自然 而真实地刻画了 征人与 情人别后离情别绪萌生渐长渐多的过 程。全词借春景写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堪称写离愁之佳作。
二、借“流水”写情人相思之苦
“情人相思”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其中以“流水”喻“相思之愁”的不乏其见。
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全诗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红花易衰”喻男子轻浮易变心,以“水流无限”喻女主人公的 愁思如水永远奔流不息。 以“流水”喻“愁情”既写出了 女主人相思之浓烈,又 表达了 女主人公担心男子变心的 忧愁之深,生动形象。再如白居易的
《长相思》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诗人飘泊在 外,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却不得相见,内心充满愁苦,相思之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流水悠悠,天地有尽,而愁思无穷。三、借“流水”抒不得志之愁
李白的
《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诗中写道“弃我 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 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这是一首送别诗,但 此诗的 重点不是 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
理想和 抱负不能实现的 牢骚。诗人登楼与友人李华(唐散文家)畅饮,酒酣之际赞美李华的文章刚健遒劲,同时认为自己的 诗歌清新俊秀可与谢眺诗媲美。诗人不仅有 惊世才华,更有揽月壮志,可是 却得不到重用,于是 发出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怀才不遇的痛苦似那滔滔流水斩都斩不断。无奈之下,只能“散发弄舟”退隐江湖。朱服的
《渔家傲》写道:“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 春付与 东流水。”诗人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累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被贬),面对春季雨景,感春光易逝,年华难留,壮志未酬,于 是心中绵深无比之愁绪,付与 滚滚东流之水,无穷无尽。四、借“流水”写亡国之痛
李煜的
《虞美人》是 借“流水”写“亡国之痛”的 典范。作者在 词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 悲哀。这就是 李后主的一生。《虞美人》一词则浓缩了词人一生的经历。词人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何时才能完了 作者面对美景无心欣赏,却倍感生命的流逝,悲苦之情可见一斑。接着 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往事”,自然就是指他 在江南南唐当皇帝时的 盛况,可如今往事已成空,一切都已化为虚无,真是
往事不堪回首,凄楚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将内心之“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 “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 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结句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 深度和 力度表达到了 极致,不愧以流水喻愁的千古名句。“流水”意象在古诗词中以“悲愁”的抒情意蕴出现是
最常见的 。此外,有以“流水”喻时光流逝的 ,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还有以流水衬托美景的,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张志和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外边”(《桃花溪》张旭)。阅读古诗词时,遇到“流水”这一意象应结合语境细细品味,准确把握其内蕴,这样有助于我 们领略诗词的内容,品味作者 寄寓的 情思。篇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提示性默写
1.刘桢《赠从弟》(其二)对仗句是: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
句: 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
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 ;
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
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
诗: , 。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
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
谊: , 。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
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 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 。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中表现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
是: ,
的诗句是:
4、王维《终南别业》一诗中引入人的活动,表现生活气息的诗句
是: , 。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写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
的诗句是: , 。 , 。表现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以无尽的流水喻无穷的’忧愁,形象地写出了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 , 。
7、李商隐的
《无题》诗寄托了 作者 仕途苦闷的 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 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 精神的 诗句两人要各自珍重的 意思的 句子是: , 。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 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 , 。8、李煜《相见欢》一词中写庭院中清幽景色的句子是: 。 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
9、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 ,
。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
异曲同工峰》中富于 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 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最高层。10、范仲淹《苏幕遮》一词中,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景是: , 。表现词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是: , 。 , 。
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
诗句与 君离别意,同是 宦游人;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 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 还是近邻一样的 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 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
情怀。叟,谈笑无还期。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写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
痛苦的 诗句是:弃我 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表现诗人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
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 心情写伤别的 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 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
意思的 句子是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 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 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现词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的
句子是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篇四:理解性默写填空
(一)《观沧海》(曹操)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 。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
句子是 : , 。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 景象的 句子是:, 。 , 。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
(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 , 。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 。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
4.该曲的主旨句是: , 。
(三)《龟虽寿》(曹操)
1.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 , 。”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2.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是: , , , 。
(四)《浣溪沙》(晏殊)
1.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 。
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 。
3. 晏殊的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 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 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 无限惆怅的 句子是: , 。 。(五)《望岳》(杜甫)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 。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
诗句: , 。 4.杜甫在 《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 诗句是 : , 。(六)《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张养浩在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 。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任何强大的 统治者 也避免不了 最终的灭亡的 诗句是: ,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 , 。
4.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 。
, 。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
? 。 , 。 , 。
6.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 。
(七)《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想象抒发作者豪情壮志,表现诗人不凡抱负的诗句是: , 。
2.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以无尽的
流水喻无穷的 忧愁,形象地写出了 诗人内心的愁苦的 诗句是 : , 。 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写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 句子: , 。 , 。(八)《望江南》(温庭筠)
1.《望江南》中写出了思妇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 。
2.《望江南》中写思妇盼夫未回失望极深的
句子是 : , 。3.《望江南》中充分体现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 程与内心的痛苦的 诗句是 : , , 。(九)《观刈麦》(白成易)
1.《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
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 ,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
3.白成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
句子的诗句是 : , 。 4.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 原因的句子:(十)《雁门太守行》(李贺)
1.“诗鬼”李贺在
《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或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 , 。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
色两个方面勾画了 一幅激烈的 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 诗句是: , 。(十一)《虞美人》(李煜)
1. 作者发出度日如年的哀叹,流露出对过去生活的眷恋的句子是: , 。
2. 作者由春风联想到故国,表达强烈的故国之恋的句子是: , 。
3. 由设想猜测到现实景况,形成了过去和现在、愿望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的句子是: , 。
5.词中巧设比喻,将愁之多、之长、之滚滚不息形象地表达出来的句子是: , 。
篇五:语文
高考必背古诗文(高中部分)理解性背诵默写
(1)《劝学》
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
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
《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 。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逍遥游》
1、庄子在
《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 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 一个成语“扶摇直上”2、承上启下的句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哪几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师说》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
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 观点是 相同的。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 ,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标准是: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 存也 。3、韩愈眼中的
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阿房宫赋》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2、通过阿房宫的
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赤壁赋》
1、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2、苏轼《赤壁赋》中的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如,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的诗句,发出了 人生短暂的浩叹。(6)《氓》
1、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2、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7)《离骚》
1、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
笔墨,发出了 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屈原在
《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 句子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 摄提贞于 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包含父亲对自己美好期望并给自己取美好名字的 句子是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
品质和 才能的句子是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4、我们可以从《离骚》中“扈江离与
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 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 品格,他都学习。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
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写时间更替很快的 句子是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 秋其代序。”这些句子都表明了 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 机会把美好的 品格和超凡的 才能献给楚国。6、兼具“内美”与“修能”的诗人报国尽忠心切,唯恐时不我待:“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7、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
句子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8、《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9、屈原在
《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 强烈的 道德觉醒意识(自我 意识)的 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10、在《离骚》中,表现屈原心忧百姓的
句子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表现屈原誓死追求真理的 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 先路!11、表现作者美好的名字是先人所赐的: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2、作者
美好的 品格则是 自己注重修养的 结果: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 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13、屈原在
《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14、诗人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注: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
15、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的比喻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6、“内美”“修能”兼备,报国之心可鉴,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楚王)的引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
先路!”17、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
待,要珍惜时间的 句子是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表明对楚王忠心的 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 先路。18、背诵课本第59页底下的
屈原《离骚》中的 名句: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曼,同“漫”。)19、《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
理想和 追求,纵然 死一万次也 决不后悔的句子:亦余心之所 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现实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但 是诗人也 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 、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 坚定信念的 句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诗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8)《蜀道难》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
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7、李白在
《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噫吁嚱!危乎高哉!”。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
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 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 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 阻挡。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
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 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
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 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真是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11、李白在
《蜀道难》一诗中,不但 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 人的行路之难。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 步履、惶恐的 神情,绘声绘色地 刻画出来了 ,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12、李白在
《蜀道难》一诗中,但 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 们渲染了旅愁和 蜀道上空寂苍凉的 环境气氛。13、李白在
《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 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1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
势险要,易守难攻的 特点的句子是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 当关,万夫 莫开”。15、李白在
《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 ,匪亲勿居”语句的 句子是“一夫当关,万夫 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 豺”,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 关切。16、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 也感受到了 诗人对功业难成的 一声叹息。(9)《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
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
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 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 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
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 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
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 “句中化境”。(10)《琵琶行》
1、“嘈嘈切印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描写琵琶声的句子:“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1)《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 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 用此联阴阳冷暖的 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 爱慕和无尽的 哀思与怅恨。颔联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
表达了自己的 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2)《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
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这其中包涵宇宙的 永恒和人生的 短暂无常之意。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李煜的
《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 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 浩叹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李煜的
《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 无限怅恨的 慨叹的 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7、李煜的
《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 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与 李白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 异曲同工之妙。8、李煜的
《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 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李煜的
《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 过去对比来写的 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10、李煜的
《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 多与 绵绵不断的 句子是 :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3)《念奴娇·赤壁怀古》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
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高考必背古诗文(初中部分)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
(1)《孔子语录》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
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学而时习之;(2)温故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默而识之。6.《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2)《鱼我所欲也》
1、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
艰苦磨炼的 作用的 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曹刿论战》
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8、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的时候。
9、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10、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邹忌讽齐王纳谏》
1、文中写邹忌对妻认为他美的看法的语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文中写邹忌对“妾之美我”看法的语句: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3、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语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
5、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6、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7、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9、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 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 者,欲有求于我也10、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1、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6)《出师表》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
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 《出师表》中哪两句一致?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观沧海》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
他的 《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
《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以慷慨悲壮见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
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 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 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
地 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 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 为和乐而加,与诗的 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
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 宏大气概与 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 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
的 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 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 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 状观景象。是 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 意境。日月的
起落,好像是 在 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 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 作者 眼前所见的 实景,而是 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 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 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 诗人博大的 胸怀。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
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 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 境界,你 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 感情吗?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
讴歌祖国壮丽的 河山,流露出作者 热爱祖国的 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 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
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 景中。你 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 诗句吗?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
诗句。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录:《观沧海》扩写
步入观海的
最佳地 点,那是 高高耸立在东边的碣石山上,登高俯视,欣赏大海的 浩瀚美丽。看哪!碣石山上,虽然天气已经是深秋的 的 时候了,但是 ,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四处丛生,百草片片丰茂。时不时阵阵秋风吹来,树林愉快地 召唤着,高山调皮地应和着 ,小草尽情地 摇摆着 ,这种共鸣是 无奇的 美妙啊!海水放肆地
拍打着 山岛海岸,气势是 多么的 汹涌澎湃,宽阔浩荡。这样的 一幅海景,也许,只有在碣石山上才能欣赏得到吧?碣石山,不愧为观海最佳地点啊!深秋的 风儿,萧萧瑟瑟,阵阵吹来,使人不由得打个寒颤。而这款款萧瑟的秋风,吹动了树木,枯黄的落叶四处纷飞,发出了这悲凉的声音,海上滚滚巨浪肆意地奔腾着。落叶与 海浪合奏着 一曲悲凉的歌曲,渲染着 凋零的 秋天。这与 生俱来的默契,难道不叫人不禁震撼吗?一望无际的
大海,这样磅礴的气势,给人是 那么多的联想。好像,日月的 运行,应该就是 从这浩渺的 海洋中出发的 吧?天上如此奇妙灿烂的银河星光,也 是 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吧?海洋中,还埋藏着 多少惊喜?又会满足人们多少的渴望?这惊喜,希望一生能够看到吧!真是太庆幸了
!能够在这样一个好时机看到这样一幅美景!该用什么来纪念这美好的 一天呢?不如,用作诗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观沧海》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4、体会诗人广阔的
胸襟、豪迈的气慨。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
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 河南省文物局的 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 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 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 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 读书人眼里,他 是 文才卓异的 文坛巨擘;在 政治家的眼里,他 是叱咤风云的 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 眼里,他是 雄才伟略的 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 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
东汉末年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和 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 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 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 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2、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
北方的 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 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 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 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 了 《观沧海》一诗。三、解题:
《观沧海》是
曹操《步出夏门行》的 首章。《步出夏门行》是 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 洛阳的 一个城门。曹操的 《步出夏门行》是他在 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 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 序曲“艳”,下面是 《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 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 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 诗的附文,跟诗的 内容没有联系。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古诗的
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 有 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句XX/XX/X或者 (XX/X/XX)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曹操以强大的
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 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 是 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 大海,更是 触景生情,坚定了他 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 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 语气,读出对大海的 热爱之情和 渴望建功立业的 思想感情。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参考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
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 挺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 树木,各种各样的 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 水花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银河、太阳和 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
一幅怎样的 画面?明确: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 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 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5、诗中哪几句又
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的 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 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 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 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 状观景象。是 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
背景,我 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 最高峰,他 已经削平了 北方群雄,现在 又打垮了乌桓和 袁绍残部,消除了 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 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 曾登过 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 的 心情和 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 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 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 胸怀和 豪迈的气概。小结: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 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 宏伟抱负。七、拓展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观沧海》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
我 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 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 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 情趣,有的 蕴含着 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 名篇。我 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 不少优秀的 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 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 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 手法,和 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
不同的评价,有 人说他是 英雄,有人说他 是奸雄,我 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 认为他是 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 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 不同的,前者 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 观点是 可以理解的 ,但要科学地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
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 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 刘备的 联军击败于 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 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
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 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 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 统治的 地 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精于 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 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 《蒿里行》等 篇抒发自己的 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 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 历史颇有出入。今天我
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 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 原来是 汉武帝是 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观沧海》正是
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 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 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 的 碣石山,又 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 眼前的 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 是怎样的 呢?一起来看课文。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
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 大海的 辽阔和 威严。接着
两句写岛上的 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 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 海上景象的 变化,表现了 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 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 大海的盎然 生机和宏伟气象。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
气概。是 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
写这首诗的 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
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 北方群雄,现在 又打垮了 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 割据势力,他 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 曾登过 的 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 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 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 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
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 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 优秀作品。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
,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
始皇帝的 碑碣。毛泽东领导他 的 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 统治、建立了 新的 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 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 北戴河之滨响起了 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 碑碣所 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 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 壮志激情。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观沧海》教案设计4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
个有着 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 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 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 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 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 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 屈原,我 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 形式也多种多样,我 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 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 《观沧海》。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
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 多疑、忌才,是 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 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 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 文学成就很高,与他 的 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 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理想,《观沧海》就是 反映这一思想。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
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理想。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混乱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
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 率兵打败了 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 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 这首壮丽的诗篇。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
意思,“以”表示目的 。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 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 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 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 观的内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
山岛坚定地 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 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 气势。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
风吹树木的 声音。诗人这时的 视线从山岛又 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 这里,写出了 海面上的 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 无风三尺浪的 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 一种怎样的 景象?(提示:身边是 秋风呼啸,海面上是 惊涛拍岸)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
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 落到海里。星汉是 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 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 大海。日月星辰的 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 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 母亲,表现大海的 一种宽阔、博大的 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 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 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 赞美和 热爱。目睹这壮丽的 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 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 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
写作上最大的 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 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 分开的。如荆轲的 《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
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 朗读、背诵氛围。(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
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观沧海》赏析
一、诗人曹操
二、诗文分析:
借景抒情:海水树木草
实景:秋风洪波欣欣向荣生机勃发
虚景: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观沧海》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历史上称曹操为“奸雄”,实际上是偏颇之见。说他“奸”是认为他篡夺了
汉家的天下,可事实却是 ,直到他 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 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 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幻灯片2:文字:“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选自《让县自明本志》)至于他 对自己一生的 评价,他 是这样说的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幻灯片2:文字:“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选自《让县自明本志》)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
这样的 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 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幻灯片3:文字:如上)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让我
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幻灯片4:音乐:《三国演义》的 插曲;文字:《观沧海》全诗;图片背景:大海;画外音:男声朗诵全诗)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
感慨,透过 它我 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 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 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 这壮丽的 千古名篇。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
以碣石山即是 诗人的立足点。(幻灯片5、图片:曹操立马于山上,面朝大海;文字:立足点:碣石山)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
波涛,海中的 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幻灯片6、文字如下:)水、岛
树、草实景
风、浪
观沧海
2、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析:这两句紧承“观”字而来,描写大海及海岛景象。大海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词既能显示海的
深邃辽远,又 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写大海相对静止时微波荡漾的 状态。一个“何”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此壮阔图景而产生的惊叹的感情。在平展的 大海上,海中的岛屿高竣挺拔,它的 姿态显得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住山岛的 特点。这两个景物,就绘画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岛高。二者 互相映衬,眼前的.景象就更壮观了 !(幻灯片7、图片或动态影片:波涛平静的大海中有高耸的山岛;文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分析:这两句中诗人的
视线从远处收回,注视岛上的 草木了。这是已是 初秋之时,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所 以诗人看去仍是 郁郁葱葱,是 “丛生”、“丰茂”的 了。这里仍然是 在 写沧海、山岛,只不过是采取了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的手法来写山岛的青草繁荣。给大海、山岛增添美丽的色彩和 蓬勃的生气。(幻灯片8、图片:岛上树木百草丰茂的 图片;文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分析:诗人描绘了
大海相对静止的状态之后,忽然笔锋一转,开始描绘大海的 动态。着两句点出了观沧海的 季节,大海由于秋风而出现了洪波。诗人用“涌”来描写大海的劲头,为我 们展现出一幅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 雄奇画面。(幻灯片9、图片:风起浪涌的大海;文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是进一步写大海。这样,大海平静时的 深沉风貌和 激动时奔涌怒吼的 气势都得到了 表现。3、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4、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幻灯片5、补充如下。)
日、月
星、辰
5、如何理解这两句诗呢?日、月、星辰怎么能够同时出现在天空?
分析:首先,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运行和灿烂都是在大海里出没的。”
其次,这是
诗人奇特而丰富的 想象,极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意思是说:“日月的 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 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 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 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幻灯片10、卡通动画:日、月、星辰相继从海里升起,又相继落到海里;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
这里展示了 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 诗人饱满的 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 英雄气概。所 以我 们知道,诗人其实是 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 统一中国的 伟大抱负。我 们可以从大海的 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 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 气魄、饱满的激情。(幻灯片11、图片:背景是 大海,曹操的 照片叠印在 大海上;文字:自比沧海)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
高潮,作者 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 意境,给诗歌增添了 浪漫主义的 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 抱负并没有在 诗中直接表露,而是 蕴藏在 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幻灯片12、文字:情境交融)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
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 。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 壮士决死的 感情。(幻灯片13、文字:“情、景分开”;“风萧萧兮易水寒——写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抒情”)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
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 在 描绘生气勃勃地 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 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 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 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 表述了诗人宽广的 胸怀和豪迈的气魄。(幻灯片12、文字如下:)景:江山壮丽沧海无边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统一天下自比沧海的抱负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
曹操是 一个雄心勃勃的 政治家、军事家的 风度是一致的 ,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幻灯片1回现)《观沧海》教案设计6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人用这样的
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 一位伟大的 政治家和 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 连年动乱的 中原大地 ;他 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 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 才能在 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 就是 三国时期的 三绝之一——曹操。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他的 《观沧海》,来走进他 的 内心世界。二、疏通字词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咏志
三、创设情境
1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当你通过
自己的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或者 此时你接到了 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兴奋不已地 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明确: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
[教师小结]
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
3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
就是 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 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 经过 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 想做些什么?明确:认为大海就是
我 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 的 心里也 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 真实写照。[教师小结]
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感受曹操的内心世界。
四、研讨分析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观
2、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明确:两层。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句子?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通过海水和山岛描写出海的辽阔和尊严的句子?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诗中的实景描写的句子?
明确: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教师总结
本诗的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全诗写景的 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是 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 自己的 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 意境,雄浑的 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 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 胸襟,抒发了 同意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是我 国汉、魏时期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是 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曾任中常侍,受封费亭侯。父亲曹嵩系腾之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虽出身豪门,但
系宦官之后,在 时人眼中仍为";寒族";。这种社会地 位激励着 曹操积极进取。青少年时期他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尤爱读军事著作,且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天赋独具,几可与 名家媲美,武艺也 十分高强。曹操20岁时举为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征拜议郎、济南国相、东郡太守,后再由典军校尉、司空至丞相,进魏公,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生于 东汉末年,这是 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烽火不息、民不聊生的苦难时期。曹操很想在 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除残去秽";,整饬吏治,触犯了地方豪强和宦官集团的 利益,于是 托疾回乡,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待时而动。曹操的 军事生涯是从讨伐董卓和 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曹操变卖家产,招募义军5000人以讨董。在镇压黄巾军的过 程中,他 收降黄巾军,选其精锐30万人组成";青州军";,为日后统一中国北方准备了 军事力量。《观沧海》教案设计7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 诗人登山望海所 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 胸襟和 豪迈乐观地 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 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 他的 昂扬斗志;写沧海的 波澜壮阔,表达了 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 博大的 胸襟。而诗人的 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 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 景色和自己的 雄心壮志巧妙地 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 情景交融的 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 表现手法。所 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
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 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
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 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 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 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 社会秩序,促进了 社会的 稳定和 发展。在 文学方面,他创作了 《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 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
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 雄伟壮观的 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 这首名传千古的 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 盎然生机,寄托了他 的 昂扬斗志;写沧海的
波澜壮阔,表达了他 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 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 他 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 气魄。今天,我 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 解曹操,其的 意义就在 于 学习他 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 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 ,是诗的附文,跟诗的 内容没有联系。(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学常识)
〈三〉、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
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 基础之上的。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 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 北方,实现了 人生的 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 大海,更是 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 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 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四〉、疏通诗文大意。注重自学,很好!七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指导,和九年级不一样。
1、学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订正诗文大意。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这样记忆深刻,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合作探究,解答问题。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
静景,洪波涌起是 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
明确:山岛的
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 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 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 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 他 博大的 胸襟,一个人有 了博大的 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
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 自然 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 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思想感情。〈六〉、巩固练习
练习题有点简单。公开课可以不要这一环节。
1、这是一首()诗,选自()。作者是(),他是()时期的()、()、()。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2、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那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
3、哪些诗句是描写的想象之景?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4、诗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种:写景抒情、叙事抒情、议论抒情。本诗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5、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七〉、朗读背诵
1、个性朗读。自由选用速读、变换节奏读、方言读、唱读等
方式进行特色朗读。(目的是 多角度识记诗词,增加趣味性)2、“首字背诵法”背诵全诗。观沧海曹操
东---,以---。
水---,山---。
树---,百---。
秋---,洪---。
日---,若---。
星---,若---。
幸---,歌---。
〈八〉、拓展运用。
课后古诗词背诵,完成以下任务:划分节奏,名句赏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诵。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里要有对名句的简要赏析。从一两个角度进行
比较阅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主题: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九〉布臵作业。
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观沧海曹操
浩荡的海水节奏:XX/XX
耸立的山岛感情基调:激昂
碣石山“观”繁茂的草木写作特点:虚实结合
掀起的洪波动静结合(深秋的日月)写景抒情
许都托物言志
(许昌)谯郡(毫州)
《观沧海》教案设计8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
通病是 急于 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 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 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 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x/xx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xx/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x/xx/xx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xx/xx/xx/x如“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
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
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
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 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 这首诗。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
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 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 合乐时加上的,是 诗的附文,跟诗的 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
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
动态;山岛耸立,是 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 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
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 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
很难写的 ,可是 读了 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 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 哪里呢?(虚景和 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 感觉;有 虚景,才有 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
写景,但所 写的 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人当时正处在 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 又 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 抱负,没有 这样阔大的 胸襟,他 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 在 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世界报告(5)
难道,文化人为了“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就应该起这样的作用?
扩大了看,我觉得“文明冲突论”和其他许多类似的理论,也或多或少进入了这样的模式,必须引起警觉。
文化和文明,不管在
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从它们的“研究需要”回到人文道德的伦理本体,不要因手段而使目的 异化。二十一世纪,随着传媒技术和 互联网系统的 突飞猛进,那种以“文化”的 名义造成恶果的可能性,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大大增加。二○○五年四月十五日,我应邀在哈佛大学演讲。演讲结束后,又
两度与该校二十几位教授长时间座谈,话题频频涉及“文明冲突论”。春夜别墅林苑的温煦话语,令人难忘。听教授们说,那些天亨廷顿先生不在波士顿,否则他们就把他 也 请来了。我倒是很想与他当面切磋一番。二○○八年夏天,在
中美两国很多学术界朋友的策划下,准备在美国举办一个论坛,邀请亨廷顿先生与 我对谈,时间定在 二○○九年春天。一切都已经安排就绪,但遗憾的 是 ,亨廷顿先生却在 二○○八年十二月廿八日去世了。一代学人,语势滔滔,竟戛然中断,溘然离去,实在令人不舍。从他最后两年发表的
文章看,他 已经知道国际间有人批评“文明冲突论”诱发了 冲突,他 为此感到委屈,进行了自辩。我愿意相信,这位学者并不存在点燃和
扩大冲突的动机。但遗憾的 是 ,一切理论的 初始动机和实际效果并不一致,而更应该重视的却是后者。亨廷顿先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很多西方学者的习惯性思维。因此,即便在逝世之后,我们也不妨再探讨几句。
一种出于
西方本位论的 自以为是 ,使“文明冲突论”在 论述其他文明时只停留在 外部扫描,而没有体察它们的各自立场,以及它们实际遇到的痛痒。例如,亨廷顿先生把儒家文化看成是
二十一世纪“核心中的 核心”的 三大文化之一,说了 不少话,并把亚洲“四小龙”的 经济发展往事也 与之相连。但是 ,他对儒家文化的了 解实在 是 太少、太浅、太表面了,说来说去,基本上是“行外话”。因此,立论于一九九四年的他,并没有 预见到中国经济的 快速崛起。而在 同样的时间,曾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研究所 所 长的高希均教授,由于 他 自身的文化背景,却准确地 作了 这种预见。根据亨廷顿先生和很多西方学者的立场,其他
文明即使获得了不小的 经济发展,在 “精神价值”和 “制度文化”上也 应该归附于 西方文明。如果不归附,他 们就无法进行阐述,因此在 他 们的内心认知上就是 “麻烦”,冲突在所 难免。由此可见,“文明冲突论”表面上气魄雄伟,实际上仍是
西方本位论面对新世界的一种新表述。因此,事情不能推到亨廷顿先生一个人身上。可以肯定,文明与文明之间的
课题,将会在 二十一世纪被反复讨论。本来,我 是准备在与亨廷顿先生对谈时向他 提供一些有 关中国文化的 素材的。例如,就“文化”中处于 重要地位的 “制度文化”而论,西方建立于近三百年间,而中华文明却已实际延续了 四千多年而未曾中断;这四千多年,中华文明成就可观,且 基本上没有 与其他 文明发生过严重冲突。这个素材与冲突有关,应该会引起他的重视。
好了,我今天的发言就是这一些。
历史将证明,今天发布的这个报告,和
联合国长期以来在 文化上所 做的种种努力一样,是人类理性和 智慧的当代展现。它虽然显得低调,却非常重要。我们这代人的 使命之一,就是让这种重要,真正成为重要。谢谢总干事。谢谢诸位。
身上的文化(1)
二十年前,在
上海一辆拥挤的 公共汽车上,一个工作人员开始查票。查票很安静,工作人员只对乘客点一下头,乘客看一眼他 的胸牌,便从口袋里取出票来。工作人员立即用红铅笔在 票上划一下,便把脸转向另一位乘客。整个过 程,几乎 没有 一点声响。终于,有一位中年乘客拿不出票来。工作人员说:“逃票要罚款。”
“逃票?”中年乘客激动起来。因为一个“逃”字,完全排除了遗忘的
可能,听起来很刺耳。他看了一眼周围人的 脸,发现大家都有 点幸灾乐祸。乘公共汽车太枯燥,人人都期待着发生一点与自己无关的事,解解闷。中年乘客这一看就更恼怒了
。他 拿不出票,却要快速找到不是“逃票”的理由,而且不仅仅要说服工作人员,还要说服周围所有的 人。他憋红了 脸,慌忙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张名片塞给工作人员,说:“你看我管着多少人,还要逃票?”他
在摸名片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放在 同一口袋里的一个银行存折。千不该万不该,他 居然把这个存折也 塞到工作人员手里,说:“你看看这个,我 还用得着 逃你的 票吗?”当年的
工作人员很有 修养,既没有看名片,也没有看存折,而是 礼貌地把这两件东西塞回到他手里,说:“这与职位、金钱没有 关系。上车买票,是 一种城市文化。”“文化?”中年乘客受不了当众被教育的
情景,何况又扯上了 文化。他不知怎么回应,便说:“你还给我 说文化?我儿子已经是 硕士……”这一下,整个车厢都笑了。大家也不清楚这儿怎么冒出来了
文化,只是 在笑这位乘客说不过人家的时候,拉出儿子来做救兵。二十年过去,社会变化天翻地覆。有
趣的 是 ,那次公共汽车上出现的最后一个概念——文化,已成为人们区分荣辱的第一防线。一位企业家的
最大荣耀,不是财报上公布的 当年业绩,而是 无意中听到职工的 背后议论:“我 们的董事长比较有文化。”据调查,目前多数城市富裕家庭之间最大的攀比,是孩子的文化程度。
据调查,目前多数退休官员晚年生活质量的
差异指标,除了 健康,就是 文化,即有 没有 戏剧、音乐、文学、书法方面的 兴趣相伴随。这儿所说的文化,都是个体文化,也就是每个人身上的文化。
过
去,每个人身上的文化只有文化界里边才会关注,现在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关注了。这样的情况,可能是 宋代以来第一遭吧?因为明清两代的 朝廷不断实行文化恐怖主义,文为祸源,避之唯恐不及;近代和现代,则以军事和 政治的 交杂为主调,有 限的 那一点文化一直在蓬头垢面地 颠沛流离。其他逃难者看到几副厚厚的 眼镜也 许会投来几分怜悯,却怎么也构不成向往。但是,现在,当大家都在向往文化的时候,怎么来处置落到自己身上的文化,也就变成了一个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先是学生们问我这个问题,后来,不同领域的
一些重要人物也 都来问了 。其实我 自己也在为这个问题苦恼、思考、观察、比较。终于 能作一些回答了 ,供大家参考。我
认为,一个人身上要拥有真正的 文化,必须先“祛病”,再“进补”,这就体现为两个“不再”,两个“必要”——第一,不再扮演;
第二,不再
身上的文化(2)
第四,必要风范。
下分述之。
不再扮演
真正有了文化,就不会再“扮演文化”。这个道理,一听就明白。
这真像,真正的功夫高手不会一边走路一边表演拳脚。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凭着是否扮演,来猜测真假和深浅。
我想起了两件小事。
很多年前,我还在任职的时候,曾经组织过
上海人文学科著名教授的一次聚会,《英汉大辞典》主编、复旦大学外文系的陆谷孙教授也应邀前来。很多教授看到他 来了就纷纷围上去,其中好几个对他说话时都夹着 英语。但 他 ,从头至尾没说一个英语词。因为在 他 看来,那次聚会,从内容到人员,都没有 讲英语的 理由。而他 ,更没有理由要表演英语。还有一次,东北某地
聘请我和 当时还健在的 汪曾祺先生担任文化顾问。聘请仪式上的 发言者 也许考虑到我们两人都写散文,便美词滔滔。汪曾祺先生显然有 点受不住了 ,便边听边轻声地 把那些话“翻译”成平常口语,像一个语文老师在当场改错。他 的 年龄,使他 有 资格这么做。发言者说:“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今天天气不错”;发言者 说:“在 场莘莘学子,一代俊彦”,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在 场学生们也挺好”;……这就构成了一种幽默效果,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发言人不仅没有
生气,而且 以自嘲的口气感谢汪先生,说:“您老人家已经在 做文化顾问了。”一听就知道,汪曾祺先生和那位发言者,谁更有文化。那位可爱的发言者唯一的毛病,是在“扮演散文”。
因此,我一再告诫学生,拥有文化的第一证明,是不再扮演文化。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省察四周了。
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不会扮演“当代名士”。他
不会写着半通不通的 民国文言,踱着不疾不徐的遗老方步,数着 百年文坛的散落残屑,翻着 笔迹草率的谁家信笺,又 矜持地 抖一下宽袖。他也不会扮演“历史脊梁”。不会用嫉妒来冒充正义,用诽谤来展示勇敢,用疯话来显露风骨,顺便再从电视剧中学一点忧郁的眼神,慈祥的
笑容。他
也 不会扮演“文坛要人”。总是迟到,总是 早退,总在 抱怨,“部长又 打来电话,近期有 五个论坛……”,边叹气边摇头,像是实在受尽了 折磨。我曾从一个文艺刊物上抄录过
这样一段论文:“Writingisasystemofsigns,一点不错,巴尔特消解了 索绪尔的 符号理论,认为作品是单数,文本是 复数,但 那文本也是一种元语言(metelanguage),福柯则认为不必复现创造主体的 荣耀,宁肯归于薄暮时分的荒凉……”很多朋友认为,这种论文太艰深,没有考虑到广大读者。我则要以内行的身份判定,作者完全不懂自己所
写的任何一个概念,只是 在“扮演艰深”,恰恰是想吸引广大读者 。种种扮演,本该很累却居然不累,原因是同道很多,互相观摩。由于
势头不小,触目皆是 ,这倒也树立了一个“反向路标”:避开它们,才有 可能找到真文化。当然,文化中也有正常的
扮演,那就是在舞台上。擅长于舞台艺术的 人最容易识破生活中的扮演,一看便笑,轻轻拍着对方的 肩,说一句:“咳,别演了 ,剧本太老,又 在 台下。”从事文化,从诚实开始。
不再黏着
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宏观。从宏观来看,世界一切都只是局部,都只是暂时。因此,文化的宏观也就成了达观。
过
去乡村里的 农民,只知埋头种地 ,目光不出二三个村庄。突然 有 一个游子回来,略知天下,略懂古今,又 会讲话,从此村里有 事,有了他 ,大伙就能往大里想。一想,心胸就宽,龃龉就少。这个人,就是 村里的“文化人”,或者说,是 “身上有 文化的人”。从农村扩大到整个社会,道理一样。文化,让人知道更大的空间,更长的时间,因此不会再囿于鼻尖、作茧自缚。
我们经常会闹的
一个误会,是把“专业”当作了 “文化”。其实,“专业”以狭小立身,“文化”以广阔为业,“专业”以界线自守,“文化”以交融为本,两者有着 不同的 方向。当然,也有一些专业行为,突破了 局限,靠近了文化。遗憾的是,很多专业人士陷于一角一隅而拔身不出,还为此沾沾自喜。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嘲笑别人的声音:“听不懂古琴,也不知道昆曲,真是没有文化!”
我不赞成这种嘲笑。文化的
天地很大,如果把文化切割成小块还以为是全部,黏着自己倒也 罢了 ,还要强制性地 去黏别人,恰恰是 丢失了 文化的浩荡魂魄。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文物收藏热潮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文物很容易被等同于文化,结果,“身外的
文物”也 就取代了 “身上的文化”。其实,无论是 中国还是外国,一切真正的 文化巨匠都不热衷于 文物收藏。即便偶有所 得,也 只是稍稍观赏,便轻易过 手,多不沉溺。算起来,只有一位文化巨匠的 家属是 收藏家,那就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当然,李清照在丈夫 死后为那些文物吃尽了 苦头。我们平日经常听到的所 谓“盛世收藏”,乃非真言,不可轻信,因为并无多少事实根据。当然 ,收藏能保存文化记忆,因此也有 一些通达之士涉足其间,例如我 的朋友曹兴诚先生、马未都先生、海岩先生都是,但 与他 们聊天,话题总是 海阔天空。他们懂得,文物再好,也只是文化鹰隼偶尔留下的爪印,而鹰隼的生命在 翅翼,在飞翔。在诸多粘着
中,黏着于 专业、古琴和 文物还算是 最好的 。最不好的 黏着 ,是 一些人以文化的 名字自辟擂台,自黏目标,寻衅滋事,长黏不放。这已经成了 最常见的文化风景,不少朋友都曾遭遇。面对这种遭遇,文化人的最佳选择是不计成本地脱离黏着,哪怕是肌肤受伤,名誉蒙尘,也要脱离。
摆脱粘着,不管是正面的黏着还是
负面的黏着,都是 人生的 一大解放。这一点我要感谢伟大的 佛陀,他关于 破除一切执著而涅槃的教言,帮助人们在文化的 天域中获得了真正的 大自在 。对此,请允许我讲几句私人的切身感受。
以我的经验,不黏着于
官位是 容易的,不粘着 于 他人的诽谤也不难。但 是 ,当大家发现我还在 进一步摆脱黏着,亲手把自己创建的 文化专业搁置,把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放弃,就不能不惊诧了。我记得,当时连一些非常抬举我
的 文化长辈也 深感奇怪。本来,由于 国内一批著名文史权威的 强力推荐,我连副教授都没有做过 一天,破格升任全国最年轻的 文科正教授。但他们很快发现,我转眼就不再黏着 于他们对我 的高度评价,独自一人开始了废墟考察,而且 范围漫无边际,完全不可归类。连山西商人、清代流放、民间傩仪都成了 我实地研究的 对象,他 们对我产生了陌生感。而我 ,则因摆脱了一种高雅的黏着 而无比兴奋。现在,海内外的读者都能证明,我在“脱黏”后的成果,远超以前。
黏着
,使人有 所 依靠,但 这种依靠也是 一种限制。一旦摆脱,就会发现,我们有可能以“陌生化”、“间离化”的 视角看得更深、更广、更远,甚至产生专业之外的洞见和预见。那就不妨再举两个私人例子。
我
并不具备财经专业背景,却早在 十多年前考察欧洲的时候就判定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四国会是“贫困国家”,每年必须接受欧盟的 援助(见《行者无疆》初版第289页);其中,又 判定希腊社会已经“走向了 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 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 遗落”。(见《千年一叹》初版第27页);而且 ,我 还判定欧洲很多富裕国家“社会福利的 实际费用是一个难以控制的 无底洞,直接导致赤字增大和通货膨胀”(见《行者 无疆》初版第326页)。好几位财经专家问我
,为什么能在十多年前就得出如此准确的预见?我说,原因就在 于 我 不是 财经专家,不会黏着 于那么多数据、报表、曲线,只能从整体上粗粗地 观察这些国家的 支柱产业、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反而对了 。记得就在准确地
预测了欧洲经济之后,我 还以非专业的外行目光,对自己身边的一家老式百货商店进行了预测。当时,在各种新兴“超市”的包围下,上海街市间的 这种老式百货商店早已奄奄一息,即使“转制”也无人看好。而事实上,全上海同类商店这么多年下来的存活比例,确实也微乎其微。但 我,却早早地发现了这家商店一位能干的 年轻经理,觉得他 就是前途,便进行了 投资。现在 证明我 的这个预测又对了,有 的 财经评论员有 点嫉妒。我 说,很抱歉,你们这些财经评论员太黏着于 专业了,看不到活生生的 人,因此只能作“事后预测”。有
很多“策划专家”喜欢给每个地 区、每个行业、每个单位、每个人“定位”,但 这只是 一时之需。文化的 使命之一,恰恰是给“定位”太死的 社会带来自由活力,让每个人的综合天性充分发挥。说到这里,也许可以作一个小结了
:只要摆脱黏着 ,摆脱定位,摆脱局限,让文化回到宏观的 本性,我们就能天马行空。必要贮存(1)
前面所说的不再扮演,不再黏着,是做减法。紧接着,我要做一点加法了。
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为什么可以不扮演、不黏着?是因为“有恃无恐”。那么,他“恃”的是什么呢?
是胸中的贮存。
文化多元,贮存可以各不相同。但
是,文化作为一种广泛交流、对话、沟通的纽带,不可以没有共同基元。这种共同基元,也就是 文化人的“必要贮存”。说“必要贮存”,当然
是 针对着 “非必要贮存”。平心而论,多数人身上的文化贮存,实在 是太杂、太乱、太多了。要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
文化人,那么,他的 “必要贮存”也 应该受到时间和 空间的普遍尊敬。也 就是 说,这些“必要贮存”已被漫长的历史接受,也 被庞大的 人群接受。因此,量不会太多,大家都应知道。对此,我想稍稍说得实在一点。
我觉得一个人身上的
文化,最好从自己的母语文化出发。对此,中国人的 理由更充分,因为中华文化是人类诸多古文化中独独没有中断和 湮灭的 唯一者。我们身上的 “必要贮存”中如果不是 以中华文化打底,连外人看来也会觉得十分奇怪。中华文化历时长,典籍多,容易挑花眼。我很想随手写出一个简单目录出来作为例证,说明对于非研究人员而言,至少应该浏览和记诵一些必要的文本。例如——
《诗经》七、八篇,《关睢》、《桃夭》、《静女》、《氓》、《黍离》、《七月》等等;
《论语》,应该多读一点。如要精读,可选《学而》、《为政》、《里仁》、《雍也》、《述而》、《卫灵公》等
篇中的 关键段落,最好能背诵;《老子》,即《道德经》,总共才五千多字,不妨借着现代译注通读一遍,然后划出重要句子,记住;
《孟子》,可选读《梁惠王上》、《尽心上》等篇;
《庄子》,读《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至乐》等篇;
《离骚》,对照着今译,至少通读两遍;
《礼记》,读其中的《礼运》即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一段,要背诵;
《史记》,应读名篇甚多,如《项羽本纪》、《游侠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货殖列传》等
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之外,那篇《报任安书》也要读。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 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巨匠,读他 的 书,兼得历史、文学、人格,不嫌其多;曹操诗,读《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陶渊明诗文,诵读《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唐诗,乃是
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 第一文化标志,因此一般人至少应该熟读五十首,背诵二十首。按重要排序为:第一等 级李白、杜甫,第二等级王维、白居易,第三等 级李商隐、杜牧,第四等 级王之涣、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 。这四个等级的 唐诗,具体篇目难以细列,可在 各种选本中自行寻找,也 是一种乐趣;李煜,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却是文学大家。可读《浪淘沙》、《虞美人》;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人的
另一文化标志,也应多读能诵。按重要排序为: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三人最重要的那几首词,应琅琅上口。陆游的 诗,为宋诗第一,不输唐诗,也 应选读;必要贮存(2)
明清小说,真正的顶峰杰作只有
一部,是《红楼梦》,必读。第二等级为《西游记》、《水浒传》。第三等 级为《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为什么选这些文本?这与
中国文脉的消长荣衰有关,是 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课题,可以参见我 的 著作《中国文脉》,以及我为北大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 纪录《四十七堂课》一书。完成以上阅读,一年时间即可。如果尚有
余裕,可按个人需要旁及孙子、墨子、《中庸》、韩愈、柳宗元、朱熹、明、《人间词话》。当然 ,这个目录中我没有把具有文学价值的 宗教文本包括在内,如《心经》、《六祖坛经》。除了
阅读,“必要贮存”中也 应该涉猎一些最有 代表性的 中国艺术,例如以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艺术,以《石鼓文》、《兰亭序》、《九成宫》、《祭侄稿》、《寒食帖》为代表的书法艺术,以张择端、范宽、黄公望、石涛为代表的绘画艺术,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为代表的 戏曲艺术。涉猎的 结果,要对它们不感陌生,又有 自己的特别喜爱。对于国际间的文化,怎么才能构成“必要贮存“呢?
那么多国家,范围实在
太大。我 建议,先把哲学、人文科学放一边,只记住文学艺术方面的 一些名人经典。例如,美术上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罗丹,文学上的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雨果、托尔斯泰,音乐上的贝多芬、巴赫、莫扎特、施特劳斯、肖邦。基本是十九世纪之前的 ,现代太多,须自行选择。对于国际间这些名人的作品,不必制定研习计划,可以用潇洒的态度随机接受,只要知道等级就行。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必要贮存”迟早要完成。而且
,最后是 以欣赏来完成贮存的,使它们渐渐成为自己生命的 一部分。这是真正“身上的文化”,比任何最高学历的叠加,还要珍贵。
必要风范
既有贮存,即非扮演。明乎此,我们就不妨让身上的文化很自然地显现出来,不必隐蔽,不必遮盖。
今天的
社会,太少斯文之气,太少文化魅力。因此,适度地 自然 显现,为人们提供一种“必要风范”,倒是 功德无量。那么,这种出自文化的“必要风范”,大概包括哪些特征呢?
我概括为四点: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容一一道来。
一、书卷气
身上的文化,首先显现为书卷气。
书卷气已经不是
书卷本身,而是被书卷熏陶出来的 一种气质。大致表现为:衣貌整洁,声音温厚,用语干净,逻辑清晰。偶尔在合适的时机引用文化知识和 名人名言,反倒是 匆匆带过,就像是 自家门口的小溪,自然流出。若是 引用古语,必须大体能懂,再作一些解释,绝不以硬块示人,以学问炫人。书卷气容易被误置为中国古代的
冬烘气、塾师气、文牍气,必须高度警惕,予以防范。目前在 一些“伪文化圈”中开始复活的“近代文言”、“民国文言”绝不可用,因为那是一种很低级的“孔乙己腔调”。古文,盛于汉唐,止于 明末;现代,美文尽在 白话,而且是一种洗去了 骈俪污渍的质朴白话。近代的 落第秀才、账房先生学不会这种白话,才会有那种不伦不类的文言,恰恰与 “书卷气”背道而驰。此外,现代的
书卷气没有国界,不分行业,表现为一种来回穿插、往返参照的 思维自由。自由度越高,参照系越多,书卷气也就越浓。必要贮存(3)
书卷气一浓,也可能失去自己。因此,要在“必要贮存”中寻找自己的最爱,不讳避偏好。对于
自己的 语言习惯,也 不妨构建几个常用的典雅组合,让别人能在 书卷气中识别你的存在 。二、长者风
这里所
说的“长者 ”,不是 指年龄,而是 指风范。由于 文化给了 我们古今中外,给了 我 们大哲大美,给了 我们极老极新,因此我 们远比年龄成熟。身上的文化使我 们的 躯体变大,大得兼容并包、宽厚体谅,这便是长者风。对一般民众而言,与
一个有 文化的 人谈话,就是在 触摸超越周围的 时间和 空间,触摸超越自己的 历练和 智慧,因此觉得可以依靠,可以信赖。这就给予文化人一种责任,那就是充分地 提升可以被依赖、被信赖的 感觉,不要让人失望。长者风的
最大特点,就是善于 倾听。这就像在家里,孩子遇事回家,对长者的要求,九成是 倾听,一成是帮助。甚至,根本不要帮助,只要倾听。倾听时的 眼神和 表情,就是诉说者最大的 期待。长者
风容易落入一个陷阱,那就是 滥施怜惜、即刻表态。一旦这样,你 就成了 诉说者的 小兄弟,而不再是 长者。长者 当然也 充满同情,却又 受到理性的控制,决不把事情推向一角。长者 风的本质,是在倾听之后慢慢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之道、合适之道,其实也 就是中庸之道。因此,长者风让人宽慰,让人舒心,让人开怀。除非,遇到了真正的善恶之分、是非之辨。
那就需要紧接着讲第三个特征了。
三、裁断力
越是温和的长者,越有
可能拍案而起。这是因为,文化虽然 宽容,却也 有严肃的 边际,那就是 必须与邪恶划清界线。历来政治、经济、军事等行为,都会以利益而转移,但 文化不会。文化的立场,应该最稳定、最恒久,因此也 最敏锐、最坚守。对于
大是大非,文化有分辨能力。它可以从层层叠叠、远远近近的 佐证中,判断最复杂的交错,寻找最隐蔽的暗线。它又 能解析事情的 根源、成因和 背景,然后得出完整的结论。因此,一个身上有文化的人,除了 保持宽厚的 长者 风,还须展现果敢的裁断力,让人眼睛一亮,身心一震。裁断力是全社会的“公平秤”,它的刻度、秤砣和砝码,全都来自于文化。文化再无用,也能把万物衡量。
文化裁断力的
表现方式,与 法院的 裁断并不相同。它没有 那种排场,那种仪式,那种权威,那种语言。有时,甚至没有 任何语言,只是沉默,只是 摇头。它可以快速分辨出什么是 谎言,然后背过 脸去;它也 可以顷刻便知道什么是 诽谤,然 后以明确的态度表示拒绝。文化裁断力的最高表现,是
在 谣诼成势、众口起哄、铺天盖地 的 时候,不怕成为“独醒者 ”。身上的文化在 这种情况下总会变成一系列怀疑,提出一项项质询。同样,对于如日中天、众声欢呼的 人和事,也 会后退三步,投之以寻常观察,仍然 以“独醒者 ”的 冷静,寻出最隐晦的 曲巷暗道,最细微的拼接印痕。于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即便是一个人身上的文化,也成了一支“定海神针”。这种风范,让人难忘。
四、慈爱相
慈爱相,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皆以此为轴。
多年来,我对文化人的判断形成了一个基本标准:不看他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只看每次民族大难、自然
灾害发生时,他在哪里,表情如何。遗憾的是 ,很多“言论领袖”都会在 那个时候整体隐遁。当然 ,也 有另一些人意外地 站了 出来,满眼都是 由衷的善良。我的好友陈逸飞从来不找我做什么事,却在SARS疫情肆虐期间突然
找到我,破天荒地约我和他一起在 最短的时间内做一个宣传短片,安抚人心。我看着 这位国际大画家满头大汗的 着急样子,刹时感动。我的
一名学生,并不熟悉,在 汶川大地震后的一个民众捐款站,一身黑衣,向每一位捐款者 深深一鞠躬。多数捐款者 其实并没有 发现她,但 她还是 不停地 鞠躬。我看到后心里一动,默默称赞一声,真是一个懂文化的好孩子。我当时也
到废墟之间,含泪劝慰遇难学生的家长,并为幸存的 学生捐建了三个图书馆。但由于 所 有的图书需要由我亲自挑选,时间有点慢,就受到一些奇怪文人的 攻击。这时,一批著名的文化大家立即从四面八方向我伸出援手,寄来了 为三个图书馆的 热情题词。我 当时觉得奇怪,他们也 不知道事实真相啊,怎么就能作出判断?但我 很快明白了 :野熊隔得再远,也能闻到自己同类的气息。大爱无须争,大慈无须辩,但
一旦出现,哪怕是闪烁朦胧、随风明灭,也能立即在 最远的 地方获得感应,这就是文化横贯于天地 之间的终极仪式。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所说的
“气”和 “华”,没有具体内容,却能让大家发现。可见,它们与 众人相关,真所 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文化,就是要让这种终极性的 慈爱生命化、人格化,变成风范。现今的中国文化,作品如潮,风范还少。因此,构成了殷切的企盼。
在我看来,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在于出了几部名作,得了几个大奖,而在于
由“身外”返回“身上”,看人格,看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