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家在小说中利用了自己前不久的威尼斯之行中的亲身经历,许多细节描绘非常真实、生动,同时又加上了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刻。托马斯・曼,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故事描写一位德国慕尼黑的作家古斯塔夫・冯・奥森巴哈(Gustav von Aschenbach)因长年刻苦严谨的写作生涯而感到倦怠。【趣探网】 一天,他突然看见一个肩上扣着一只帆布包的怪家伙似乎是去旅行,他这时“企图尽力摆脱本身的工作和刻板的、冷冰冰的、使人头脑发胀的日常事务”,于是前往水都威尼斯度假,住在丽都岛的“至上饭店”(Hotel Exelsior)。 威尼斯华丽得化不开的美景,唤醒了奥森巴哈的内心长久的感性思维。在异国国度里他邂逅一位美少年达秋(Tadzio),他深深爱上这位俊美如希腊雕像的波兰少年,“长著一头蜂蜜色的柔发,鼻子秀挺,而且有一张迷人的嘴。”奥森巴哈认为“这不是自然界的塑造,也不是造形艺术至今所能创构的宏伟巨作”。 他每每追随着达秋,完全被jq所左右,几乎是到达忘我的境界。少年达秋成为老年丧女的奥森巴哈的一种补偿,他对少年由欣赏到赞叹,再由赞叹到关心。威尼斯的天气使他产生一种憋闷的感觉,他决定离开,退房结帐后,他又感到很懊悔,他想多看少年几眼,结果行李送错了方向迫使他从车站返回饭店,这时他表面上看来镇定,其实内心欣喜若狂。 此时此刻,威尼斯正爆发了一场霍乱,官方刻意将消息封锁,奥森巴哈一开始并无知觉,当他发现游客纷纷走避,逐渐了解事态的严重性,但为了多看达秋一眼,他竟不想离开被瘟疫所笼罩的威尼斯,继续在大街小巷跟踪那个小孩。后来他做了一场梦,梦见原始部落里野蛮人正在放荡yl的进行祭神。 他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衰老,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他开始染发整容,好让自己焕发出青春的姿态。长时间的追逐,使他筋疲力竭,最终因为吃了过熟的草莓,霍乱使他一病不起,进而丧身在威尼斯这个城市,孤独的死在荒凉的海滩上,老人垂死时最后的眼里,仍是那位百合花一般俊美的少年。少年达秋除了瞅过几眼这个怪老头外,根本无视于他的存在,奥森巴哈甚至无法与他对话。最后少年站在海边,指了朝天的手势,“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仿佛是死亡的另一种延续。奥森巴哈对少年的追求,是一个临死的人对生命充满眷恋、对美的追求与热爱的象征。
全部语录:
1、 海面上泛起一阵紫色的
光,漫射的 光辉似乎 在 滚滚的 海浪上面翻腾从地 平线到天顶,似乎 有 无数金色的 长矛忽上忽下,闪烁不定这时,熹微的 曙光已变成耀眼的 光芒,一团烈焰似的 火球显示出天神般的 威力,悄悄地 向 上升腾终于 ,太阳神驾着 疾驰的 骏马,在 大地 上冉冉升起 —— 《死于 威尼斯》2、 他
脸色苍白,神态悠闲,一头蜜色的 鬈发,鼻子秀挺,而且 有 一张迷人的 嘴像天使一般的 纯净可爱,令人想起希腊艺术极盛时代的 雕塑品,秀美的 外貌有 一种无与 伦比的 魅力阿申巴赫觉得无论是 在 自然 界还是 造型艺术中,他 从未见过如 此精雕细琢的 完美艺术作品 —— 《死于 威尼斯》3、 天际开始展现一片玫瑰色,焕发出明灿灿的
瑰丽得难以形容的 华光一朵朵初生的云彩被霞光染得亮亮的 ,飘浮在 玫瑰色与 淡蓝色的 薄雾中,像一个个伫立在旁的 丘比特爱神 —— 《死于威尼斯》4、 时光已是
五月上旬,在 几星期湿冷的 天气之后,一个似是 而非的 仲夏来临了 虽然 英国花园里的 树叶才出现一片嫩绿可是 已像八月般的 闷热,市郊一带熙熙攘攘,挤满了 车辆和 行人但通往奥迈斯特的 一些道路却比较幽静阿申巴赫就在 那儿徜徉,眺望一会以热闹出名的 餐厅公园的 景色 —— 《死于 威尼斯》5、 个性孤独,沉默寡言的
人们, 在 观察和 感受方面, 没有 像合群的 人们那样清晰敏锐, 但 比他 们却更为深刻。 —— 托马斯・弗里德曼《死于威尼斯》6、 不过
在 命运面前能自我 克制, 在 痛苦中仍能保持风雅, 并非只是 一种屈从, 这是 一种积极的 成就,一个明确的 胜利。 —— 托马斯・弗里德曼《死于 威尼斯》7、 他
显然 是 娇生惯养的 ,家里人从来不敢拿剪子去剪他 漂亮的 头发,他 的 头发在 额角上一络络卷曲着 ,一直垂到耳际和 脖子边他 穿着 一件英国的 海员上衣,袖子在 下端稍稍紧些。 他 的 手还像孩子一般小,袖子正好遮住了 他 纤弱的 腕部衣服上的 丝带、 网眼和刺绣,使这个娇小的 身躯看上去带有 几分阔气和 骄纵 —— 《死于 威尼斯》8、 晚间的风光也旖旎动人,公园的花草树木散发出阵阵清香,天上繁星点点,闪烁着光芒,夜幕笼罩着
海面,海水微微激起了 浪潮,发出幽幽的低语声,与人的 心灵倾心交谈,令人心醉这样的夜晚,预示着 明天准是 个阳光灿烂、可以悠闲消受的 好日子,在 这样的 日子里,肯定会有 许多纵情游乐的 好机会。 —— 《死于 威尼斯》9、 知识是
谈不上什么尊严的 ,它只是 叫人通晓,理解,原谅,它没有 立场、也 没有 形式。它对人们所 陷入的 深渊寄予同情――但 它本身就是 深渊。因此我 们毅然 决然 地 扬弃它,今后我 们就一心致力于 美吧。美意味着 纯朴、伟大、严谨、超脱及秀丽的外形。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10、 He was beautiful Beautiful to my eyes. On the moment I saw him Sun fills the sky.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11、 懂得一切就会原谅一切吗?我
不知道。有 一种什么东西,我 把它叫做知识的 厌恶,就是 当你 看穿了 某一桩事物,就会觉得厌倦得快要死了 ,却丝毫没妥协的 情绪。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12、 求爱的
人比被爱的 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 求爱的 人那儿,不在 被爱的 人那儿。这也 许是 迄今最 富于 情意、最 令人发噱的 一种想法,七情六欲的 一切狡诈诡谲之处以及它们最秘密的 乐趣都是 从这里产生的 。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13、 *美是
通过 感觉的 途径,通过 艺术家的 途径使人获得灵性的 。……如 果没有爱神作为我 们的 伴侣和 先导,我 们诗人是 无法通过 美的 道路的 。尽管我 们可以成为按照自己的 方式活动的 英雄,成为有 纪律的 战士,但我 们却象女人一样,因我 们以jq为乐,爱情始终是 我 们的 欲念――这是 我 们的 乐趣,也 是 我 们的 羞辱。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14、 有
时,人们相识只是 凭一对眼睛:他 们每天、甚至每小时相遇,仔细地 瞧过 对方的 脸,但 由于 某种习俗或某种古怪的 想法,表面上不得不装作毫不相干的 陌生人那样,头也 不点,话也不说。没有 什么比人与 人之间的 这种关系更希奇、更尴尬的 了 。他们怀着 过 分紧张的 好奇心,彼此感到很不自在 ;他 们很不自然 地 控制着 自己,故意装得素不相识,不敢交谈,甚至不敢勉强地 看一眼,但 又 感到不满足,想歇斯底里地 发泄一下。因为在 人与 人之间彼此还没有摸透、还不能对对方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他 们总是 互相爱慕、互相尊敬的 ,这种热烈的 渴望,就是 彼此还缺乏了 解的 明证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15、 他
向 后方翘起头,以一种不太具有 男子汉气概的 优美而生疏的方式显现出生气勃勃的 身姿。他 一绺绺的 鬈发湿漉漉地 淌着 水,像大自然 怀抱中脱颖而出的 年轻天神般英俊可爱,这种景象令人感受到他 像远古时代神话般的 内涵,他 像远古时代人类起源或天神降生时的 一位诗人 —— 《死于 威尼斯》16、 当他
从无垠的 远方收住视线定神看时,原来是 那个俊美的 少年从左面沿沙滩向 他 走来了。他 光着 脚准备涉水,裤脚一直卷到膝盖处,露出了 细长的 小腿。他 慢慢地 跨着 步,但 脚步非常轻巧自负,仿佛习惯于 不穿鞋子跑路似的 。 —— 《死于 威尼斯》17、 他
身上穿着 一件薄薄的 蓝白条子的棉布海员上装,胸口扎着 一个红丝带的 衣结,脖子周围翻出一条白色竖领。这种衣领就其质地 来说并不能算特别高雅,但 上面却衬托出一个俊美无比的 脑袋。这是爱神的 头颅,有 帕罗斯岛大理石淡黄色的 光华。他的眉毛细密而端庄,一头鬈发浓密而柔顺地 一直长到鬓角和 耳际。 —— 《死于 威尼斯》18、 To have lost one’s self-respect: that is what unhappiness is. 失去自尊就意味着不幸福。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19、 个性孤独、沉默寡言的
人们,在 观察和 感受方面没有 像合群的 人们那样清晰敏锐,但 比他 们却更为深刻。前者 的 思路较为迟钝,但 却神采飞扬,而且 不无忧伤之情。在 别人可以一顾了 之、一笑置之或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易作结论的 景象和 感受,却会盘踞在 这种人的 脑际,久久不能忘怀;它们默默地 陷在 里面,变得意味深长,同时也 就成为经验、情感以及大胆的 冒险精神。孤寂能产生独创精神,酝酿出一种敢作敢为、令人震惊的 美丽的 创作,也 就是 诗。但 孤寂也 会促成相反的 东西,会养成人们不近人情、荒唐怪癖的 性格,也 会使人萌生非法之念。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20、 然
而超出了 知识界限、又为知识(它起阻碍作用和 解体作用)所 束缚的 那种德行――难道它不是又把世界和 人们的 心灵看得过 于 简单化的 一种倾向 ,因而也 助长了 恶势力,鼓励了 那些该受禁止的 和 不合伦常的 行径?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21、 有
时,他 的痴狂和 jq会那么奇怪地 烟消云散。他 满腔热情地 关怀着 他 ,同时却感到某种狂妄的 满足。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22、 艺术使生活更为丰满。它使人感更大的欢乐,但也
更快地 令人衰老。艺术在 它的 信奉者 面上镌刻着 奇妙的 幻想与 高超的 意境,即使这些信徒表面上过 着 一种幽静恬淡的 生活,但 到头来还会变得吹毛求疵,过 分琢磨,疲乏困倦,神经过 敏,而纵情于 声但 之娱的 人们是 不致落到这步田地 的 。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23、 现在,太阳神每天驾着
灼热的 战车在 天空中驰骋,黄色的光晕总是 伴随着 袭来的 东风。在 波浪起伏、宁静而浩瀚的 海面上,闪耀着 一片丝绸式的 白光。沙滩变得滚烫。在 闪着 银白色霞光的 蔚蓝苍穹下,一张张铁锈色的 帆布在 海滩的 小屋面前伸展开,在 它们提供的 阴凉地里,人们度过 了 早上的 时光。 —— 《死于 威尼斯》24、 对于
这种被艺术束缚住手脚的 生活,他 本人年青时也 曾一度本着 他 的 布尔乔亚先辈们的 精神,发表过 讽刺性的 评论,但 本质上,这种生活同先辈们过 的 又 是 多么相象!这种生活简直象服役,他就是 其中一个士兵,一个战士,象其他 某些同行那样。因为艺术是 一场战斗,是 一场心力交瘁的 斗争;今天,人们对这场斗争往往没有 多久就支持不住了 。这是 一种不断征服困难、不畏任何险阻的 生活,是 一种备尝艰辛、坚韧不拔而有 节制的 生活,他 使这种生活成为超然 的 、合乎 时代要求的 英雄主义的 象征。他 委实可以称这种生活是 凛然 有 丈夫 气概的 、英勇无比的生活。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25、 使作家面容变形的
不是 繁重劳碌的 事务和 生活,而是 艺术。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26、 几乎
每个艺术家天生都有 一种任性而邪恶的 倾向 ,那就是 承认“美”所 引起的非正义性,并对这种贵族式的 偏袒心理加以同情和 崇拜。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27、 艺术家善于
将严于律己与 放荡不羁的 这两种秉性融为一体,对于 这种根深蒂固的 秉性,又 有 谁能理解呢?因为无法使自己保持清醒,就是 放荡不羁的 表现。 —— 托马斯・曼《死于 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