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个人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
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 创制了 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 2011年9月获得了 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 拉斯克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
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 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 最高奖项,也 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2月25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
第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2016年2月,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奖。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一: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青蒿素的
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 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 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 建树。“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
疟原虫产生了 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 探索中,中国政府也 启动了 “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 青蒿素,开创了 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柳暗花明又
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 用青蒿治疗疟疾的 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 几句话引起了 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 “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 青蒿提取物。“为有
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 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 中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 于 她的 “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的学识,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 境界。“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
枯燥,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 动,不图“短平快”,终于 站在 科学的 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二:
在
越美战争期间,为了帮助越南打击美国,克服越南境内多发的疟疾,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组建攻关小组,聚集了 当时全国所 有药学专业的专家,有 数百人参加。后称《523工程》。经专家们的 日夜奋战,终于 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也 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化学一类药,唯一由中国人研制的 。接下来的许多年,这四个人分别多次申报院士,结果都未获成功,原因是,四个人中不管谁申报,另外三个人都会举报他,认为自己是青蒿素的
最大贡献者。我 参加过一次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申报院士过程(四个人之一),结果因为另外三个人的举报没有 成功。这也 许就是为什么屠呦呦没有 评上院士,没有获得国家科学大奖的原因。这四个人如果有一个人获得院士,或国家大奖,那就意味着 另外三个人处于 青蒿素发明者 的次要地 位。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 得到解决。这个难题被美国人解决了 ,方法非常简单。2011年,素有美国医药届诺贝尔奖称号的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来到了中国,了 解青蒿素发明者 情况,同样遇到了 四个人争持不下的 情况,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给四个人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谁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如果你 获得不了拉斯克奖,你认为其他三个人中谁最应该获得。结果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毫无疑问都是认为自己最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有 三个人都写的 屠呦呦,结果,这一年的 拉斯克奖给予了青蒿素发明者 ,中国专家屠呦呦。拉斯克奖建立了 大半个世纪以来,共有300多位获奖者,其中四分之一后来获得了 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 这两个问题是 不是 最科学不好评论,但是它解决了 几十年以来的 难题。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难解决?确实非常复杂。记得当时李国桥申报院士的 时候我 就是 问的这个问题:答复是:这个工程就像百米赛跑,有 人在 开始领先,有人在 中间领先,有 人在 冲刺时领先,并不是 一个人一直领先。课题组成员中也 是 交替领先,相互启发促进的。这个《523工程》办公室就设在
军事医学科学院。我所 工作过 的五所 ,一直从事抗疟药的 研究,所 发明的 本芴醇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屠呦呦获诺奖后,我们不明白,怎么回事,昨天一位教授,给我说得特别清楚。昨天,与赵德昌聊天,他 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 天经地 义的 ,也 是没有争议的 。他 说比如,你 发明了 面包,他 发明了 大饼,还有人发明的 麻花,但是 都是 由面粉制作的 ,而发明《面粉的 人是屠呦呦》五所 ,抗疟药研究成果,以及与瑞士的 合作,将抗疟药推向世界,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终被世界认可。消灭了 疟疾。再有 就是 今日中国之强大,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是 中国本土科研获诺奖的 依靠!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三:
谁言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
屠呦呦父母对她的 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 植物等天然 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 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 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
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 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 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 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 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 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 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 一线药物,“它每年在 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 在与 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 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 说。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
盯着 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 最后成果。随着 检测结果的 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 抑制率达到了100%!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
残酷的现实:由于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
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 大海捞针。但 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 ,屠呦呦终于在 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 《抗疟单验方集》。可在 最初的 动物实验中,青蒿的 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 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
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 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
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 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 抗疟效果为100%的 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 缺点,她又 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 10倍的 “升级版”。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
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 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 如青蒿一样的 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 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 ,让不同地 域、种族的 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四:
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
,屠呦呦的 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这一年,16岁的 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 肺结核,被迫终止了 学业。此时,经历了 战乱洗礼的 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得了 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 考验可想而知。所
幸的 是,经过 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段患肺结核的 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 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 起源。“医药的 作用很神奇,我 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
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 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 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 会坐在 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 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 是 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 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 读图岁月。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
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 :屠呦呦喜食香螺,在 繁忙的 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 女儿。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
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 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这是一所
颇为传奇的 学校。创立于 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著名的 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
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 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在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直至1945年10月25日,效实中学才得以复校,这一天,也 成为后来的宁波效实中学校庆纪念日。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五:
大学: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
1951年的
夏天,已是 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 求学之路还将继续。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 新目标。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
其中翘楚。但 在 并无医学家传的 屠家,屠呦呦的 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其实,高中时身患肺结核后被治愈的经历,已让少年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 治疗疾病的 主要手段。那时,新中国尚未迎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全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区,由同一地
区的 高校进行联合招生。北大清华等名校皆属于华北区。按照规定,作为浙江考生,有
志北上求学的屠呦呦,需要离开已生活20多年的 老家宁波,前往省会杭州参加考试。3天时间里,尚未满21岁的屠呦呦在 考点浙江大学校园里,完成了 自己的 高考征途。当时,华北区高校的
录取榜,会登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于是 ,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没事儿就去翻翻这几份报纸,也成为屠呦呦那段时间的习惯。当1951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
录取通知书,她即将启程,北上入京,开启自己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求学生涯。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也
正是在那个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女性开始有 机会“走出家门”,让聪明才智得到前所 未有 的 释放。屠呦呦能够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正印证了 女性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上世纪50年代的
北京大学医学院,在 这座千年古都中显得颇为洋气。设在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天主堂附近的校园,被包裹在 当年的皇家建筑群之中,学子们每天抬头可见的 ,却是 西方典型的 哥特式建筑。如今,这里已是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的 所 在地 。在 校期间,屠呦呦和同窗们的 实验室和 宿舍,则设在附近的 菜园胡同13号。当年的
同窗、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首批主任药师周仕锟回忆,他们这一班,按入学年份排序,称为药学第八班,全班七八十人。与屠呦呦同龄的周仕锟记得,他们在 班上年龄相对较大,最小的 同学比他们小3岁。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六:
屠呦呦近日赴瑞典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颁奖之前,屠呦呦做了
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强调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 是 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她还讲述了 40年前在 艰苦的 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并特意谈到中医药说,这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屠呦呦获得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 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 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 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 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 他们对中医中药的 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 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 卓著的 。40年前的
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 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 无数次的实验。在 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 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 “三无教授”,她毫不在 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 追求,锲而不舍。为了 检验药物的 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 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 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 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 青蒿素之间充满了 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 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 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 一本极好的 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 们的下一代,学习科学家的 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 险阻,苦战能过关。”在 困难面前不低头,在 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 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 故事,用屠呦呦的 故事屠呦呦的 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
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 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 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 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 求知。都是 关于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 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 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
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 时代的符号,是 科学家的 优秀代表,是当代的 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 诺贝尔奖,讲好她和 青蒿素之间有 着 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 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