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2、德不孤,必有邻。——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
3、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德国哲学家马克思
4、只有道德上的矮子才会要求得到应有的体面的对待。——
5、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三国魏文学家嵇康
6、道德教育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应同步进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道德的
7、否定意志的自由,就无道德可言。——弗劳德
8、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布夫勒
9、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
10、被败坏的道德践踏了的法律还有何意义?——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道德
11、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中国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
12、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南朝宋史学家范晔
13、圆尔道,方尔德;平尔行,锐尔事。——春秋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尹喜《关尹子》
14、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近代民主革命家古文经学家思想家章炳麟
15、德如名香,碎之益烈。——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
16、商人不言商是不道德的。——
17、修练多从苦处来。——清代诗人袁枚《遣兴》
18、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
19、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道德
20、占据一个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是最不道德的行为。——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道德的
21、心灵美就是精神的美与道德的美。【趣探网】 ——库申
22、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23、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三皇设言民不违论》24、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北宋文学家苏轼
25、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尊称圣雄甘地现代印度的国父甘地
26、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美国位第任总统罗斯福
27、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
28、德比于上,欲比于下。——西晋初年文学家思想家傅玄
29、树立道德,信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30、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德国作家托马斯曼
31、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
32、道德活动既受政府长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约。——英国哲学家洛克
33、如果你的道德观念令你消沉,那它们就一定是错误的道德观念。
——苏格兰作家史蒂文生34、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斯米茨
35、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别通篇》道德36、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37、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宋代学者宋缍
38、音乐是唯一可以纵情而不会损害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享受。——美国发明家爱迪生
3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离骚》道德的
40、德日新也,万邦惟怀;志自满也,九族乃离。——《尚书》《尚书》
41、长得一副道德非常高尚的样子。——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撒贝宁
42、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汉学者戴圣《礼记》
43、人应当头脑清楚,道德纯洁,身体干净。——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
44、忍耐——肉体的小心和道德的勇气的混合。——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
45、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庄周,战国哲学家庄子
46、德进则言自简。——明代官员理学家薛瑄道德
47、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宣永光道德
48、即使不考虑道德因素,不诚实的广告也被证实无利可图。——美国广告大师李奥贝纳
49、道德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工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50、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
51、美德对于每个人,都是善;不道德对于每个人,都是恶。——英国哲学家沙甫慈伯利道德
52、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53、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西汉学者戴圣《礼记》
54、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道德的
55、进行道德教育要认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56、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57、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北宋隐逸诗人林逋
58、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美国第任总统林肯
59、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德国文学家,历史学家蒙森
有关道德的名言警句
60、道德美……包含两个互相区别的因素,就是正义与慈爱。——库申
61、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子夏
62、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罗素道德
63、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子《墨子非乐上》
64、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明代文学家方孝孺
65、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德国哲学家恩格斯
66、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
67、人类最不道德之处,是不诚实与懦弱。——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68、道德当身,不以物惑。——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管仲道德的
69、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德国哲学家恩格斯
70、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有一定道德目标的。——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道德的
71、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哗,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唐代文学家韩愈《答李翊书》
72、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美国第任总统林肯道德的
73、《射雕》中的郭靖可能主要是反映中国儒家的道德观念。——武侠小说作家金庸
74、勤于德者,不求财便能自生。——日本武士军人政治家西乡隆盛
75、君子不受虐誉,不祈妄福,不避死义。——隋代文人王通《中说礼乐》
76、爱情,只遵从直觉,与金钱或道德无关。——中国知名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师何炅
77、艺术的基础存在于道德的人格。——世纪英国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斯金
78、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
79、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
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 外交家富兰克林道德的80、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罗马帝国时期传记作家,伦理学家普卢塔克
81、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堕落。——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论戏剧艺术》道德
82、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
83、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清代学者史襄哉道德
84、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洪自诚明朝道人洪应明道德的
85、德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道德的
86、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于丹
87、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隋代文人王通
88、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台湾女作家龙应台
89、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道德思想》
1.世间好看事尽有,好听话极多,惟求一真字难得。——(清)申居郧
2.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美)富兰克林
3.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4.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宋·王安石
5.火不侵玉。——唐·刘禹锡
6.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宋·欧阳修
7.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白朗宁(英国)
8.正义是一种高尚的幻象。—— 特格纳
9.正义至高无上的尊号。——罗马帝国时期传记作家 伦理学家 普卢塔克
1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渔父》
11.仁慈和正义是并辔齐驱的。—— 杜特斯
12.守法持正,嶷如秋山。——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司空奚公神道碑》
13.士穷乃见节义。——唐·韩愈
14.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英)莱辛
15.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法)雨果
16.真实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7.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唐·吴兢
18.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19.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0.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21.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2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28.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
29.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
30.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宋)杨时
31.真诚是通向荣誉之路。——(法)左拉
32.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却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33.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俄)列夫·托尔斯泰
34.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宋·欧阳修
35.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美国作家 韦伯斯特
36.平而后清,清而后明。——宋·司马光
37.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三国志
38.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丹·笛福
39.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兰多
40.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西塞罗
41.做事公正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阿拉伯
42.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柏拉图
43.力量来自公正。——林肯
44.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
45.高于道德的东西必须基于公正,包含公正,并通过公正的途径去获取。——享·乔治
46.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孟德斯鸠
47.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拿破仑
48.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比奇科默
49.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
50.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唐·杨炯
51.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汉·班固
52.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唐·张九龄
53.有公心,必有公道。——晋·杨泉
54.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邓析子
55.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明·吕坤
56.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管子〉
57.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清·康有为
58.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宋·朱熹
59.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
60.天下事,坏于懒于私。——宋·朱熹
一、书籍简介
《论语》,是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 孔子的 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二、作者简介
《论语》是
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 儒家经典《论语》。三、内容简介
《论语》是
儒家经典之一,是 一部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 形式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 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 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 弟子和 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 ,圣人之语言,论者 ,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 有纂的 意思,所谓《论语》,是 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 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
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 状态,折中真的 极致必然 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 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 一种合理的 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 《论语》的 思想核心。四、《论语》读书笔记40篇
第1篇:《论语》读书笔记200字
《论语》,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 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 孔子的 门人及再传弟子所 辑录的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大学》、《孟子》、《中庸》合成为“四书”。其中,表示学习和
思想的 论证关系的 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了 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迷惑。其中,一句很好的
句子是 “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 ?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意思是:我 每天三次反省我 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 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讲信用?老师传授的 知识是 否复习了 呢?《论语》虽然已经流传了千年,但是其中很多的
名句在 现在还用来警惕人们。你 说:这样的 好书,我们能不读吗?第2篇:《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读了
《论语》这篇著作,我 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 做人的 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论语》书是
对孔子日常生活的 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 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反应了 孔子与 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 孔子好问好学的 不屈不挠的 学习精神;他 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
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 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 进步,连老师都对我 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 课堂上公开赞扬我 的 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
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第3篇:《论语》读书笔记400字
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
。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 精致,上面还写着 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 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 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 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 有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 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 方面,有许多富有 启发性的 至理名言是 我 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如: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 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 我 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 选他们的 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 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 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 的话就立刻改正。《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第4篇:《论语》读书笔记600字
过
去曾有过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 科举时代,《论语》也是 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
二十一世纪的 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 治理国家的 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所
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 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 一半与 此有 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 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
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 解本书所 选择的 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 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编撰而成。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对中国历史和 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论语》之在 中国,犹如《圣经》之在 西方。目前,“英语潮”、“韩语潮”的兴起,却让我们将古代的 精华遗忘在 了 角落。为了让大家对中国的 经典著作,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 解,增加自身素质,更为以后的英语翻译打下坚实的 基础,老师才特有 此布置。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人才,首先就应该对本国的
文化十分熟悉,这样才能将正确的 信息传达给外国人。“双语人才”是要掌握两种文化,并会熟练应用两种语言的 人才。假如连自己本国的古典文化都不知道,又怎能传播我们的 悠久历史呢?第5篇:《论语》读书笔记700字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
对话,语录,但 却包含了 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 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我 比较熟悉,但 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 道理在 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 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在 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 孔子经常涉及到的 命题,也 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 心中正人君子的 美德。用今天的 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 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 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 ,现在的人有 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 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
做人与学习的 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 依然受到肯定。《为政》一篇也
谈到了人生的 修养。孔子把孝的 问题,礼节的 问题,忠信的 问题,义勇的 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 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 自己的 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 。"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 ,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 们要有重视实际的 求实精神。"视其所 以,观其所 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 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 思想,而对于 我 们当代人的 人生取向也是有 很大指引。《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第6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
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
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 罔。懂得了 学习的 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 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
孔子的 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 等,强调了 作为君子既要有 学问学识,还要有 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 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 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又
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 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 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 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 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 从禹开始的。禹之所 以在 孔子的 心目中是 真君子,就在于 他 做到了 “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 存在要对社会有 所 贡献。第7篇:《论语》读书笔记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
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 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 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 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 重要性。《论语》这本书,是
根据孔子和 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 方法也 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 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 以,我 们心里没有 压力,感觉很轻松。所 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 。在 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
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 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 们的 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 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 时候老师会带我 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论语》里好学的
颜回,我 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就是 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 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 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 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第8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一本流传已久的经典著作,内涵丰富,语言简洁却蕴含了
人生的 大仁大道和 做人的 道理。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 推荐,在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 习爷爷曾读过的 这本书。《论语》这本书中我
最喜欢这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它的 意思是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 没有 尽心竭力,努力做到最好呢?与朋友交往是 否诚实,有没有说谎呢?老师传授给我 的知识是 否复习了呢?”这句话就如同一个警钟长鸣在 我的耳边,这句话让我明白,帮助别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 知识要反复复习就像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我却只知玩乐,学习成绩也 不怎么理想,以后我要好好学好各门学科。做一个脚踏实地 ,有 理想有抱负的,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 人。然而我 还喜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仁德是 很少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爸爸妈妈对我说过的话:“人的一生中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是这句话让我 明白,面目伪善,花言巧语的定是 狐朋狗友,不宜接近。这句话还让我 明白此人是 好是坏。《论语》这本书中的道理与
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对人、对事惜惜相关。俗话说半部《论语》走天下,《论语》中还有 更多道理要我 学习和 理解。第9篇:《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
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 呢!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和“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 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 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 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 有 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 是 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
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 学习的 地方。我 选取他们的 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 没有 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 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 优缺点,重要的 是 ,我 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 改正自我 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 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
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 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 有 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 要多亲近有仁德的 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 自我 的 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 ,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 正大光明的 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第10篇:《论语》读书笔记
“三人行,必有
我 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 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 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 一齐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 在这天对我 们的学习仍有 重要的 指导好处。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
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 弟子子贡就以前感慨过?君子之过 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
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 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 说,如果说到圣与 仁,那我怎样敢当!我 只但 是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
错误的 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 胸怀。他 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 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 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就应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 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 一片生命的 绿洲,两千多年来,我 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
“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 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 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 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 书读得很多,又有 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吾忧也 。”也 就是 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 就是 理论和 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 我 们忧虑的。透过学习《论语》,我
懂得了 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 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第11篇:《论语》读书笔记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
最朴素的 ,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 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 它把你 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
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 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我 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 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 文字,几乎 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 是1种教育。我 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 在他 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潜力,最具人格魅力的 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 1种在 大地上生存的 信念,他这样的 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 而然地 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 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 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
子的形象,就是 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 他内心传导出来的 饱和力量。只有 当天地 之气凝聚在 1个人心中的 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 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 们就能够获得孔夫 子那样的心胸。我 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十分平和,而他 的 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 力量。孔夫子是 1个个性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 以前说过自我 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
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 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 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 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 终极传递就是 1种态度,是 1种朴素的 、温暖的 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 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明白,儒家理论的 核心和 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 “仁”。孔子的 学生樊迟以前问过 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 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 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 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 智。就是
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 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 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 们在 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第12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中让我
感触最深的 一句话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 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 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 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 思考。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
最慢、最长而又 最短、最平凡而又 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 最令人后悔的 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 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 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 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 益义的 事。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不多也 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 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一样。所 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 人时间也会珍惜他 ‘”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 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 们明白时间是 宝贵的。如果你 会把握时间,你 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 虚度人生,那么在你 虚度的一分一秒的 时间里,你 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 而有 一天你去计算,你 会觉得浪费的时间能够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 的 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 这是 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我以后后悔,那么此刻你
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 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 朋友约会,他 站在桥头一边等 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 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 十分有 好处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 这些时候我又 想起了一个出色的 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 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 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明天。第13篇:《论语》读书笔记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
:“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 方法。老师求得的 方式,恐怕和 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 知道,孔子的 求得方式是 多么的高明。我
发现,在 《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 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 坏事,但 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 还有 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 干坏事,但 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在
《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 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 ,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 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 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
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 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 从论语中的 “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 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 去深入体会。第14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我
国经典读物,涵蕴了 我 国的 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 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有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 ,这样的 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 没有 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 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 ,治国做人的 原则也 就有 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 “仁”的 根本。“义”是
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 ,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 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 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 们现在都是 在学习前人给我 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 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 社会上的 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
选择好的 ,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 提倡的 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 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 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
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 仁义礼智信不行的 !希望我们的 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第15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一书是
由孔子弟子及再编传而成的,记载中国古代的 伟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 书。读过 这本书可以看出,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我 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以及学习和做人等很多方面的问题,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
伟大的教育家。因此他 在 书中也 总结了 他 的 教育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在 学习上的主动。这一点与 现在的教学方式很相似,都重视学生的 思想,并且 启发学生。论语虽然
是 一部关于教育的一部书,但它的 语言也 很有特色。这本书的 语言简洁,篇幅短蝎悍还特别注意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论语还善于 用修辞手法来记载孔子的 言行,以此宣传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这比单纯的 说教更生动形象,易于 被人们所理解并接受。作为青少年,读了
这本书,对我的 学习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多启发。它的 教育思想和 做人做事的 主张也都很符合当代的社会生活。论语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宝贵财富,也 是世界思想史、文学史上的 宝贵财富,值得我 们阅读和学习。第16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
著作,虽然 这本书从成书到现在 已经有2500多年了 ,但 其中的 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 很好的 指导作用。其中我
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是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 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 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 所说的 孝,主要是 说能养活父母就行了 。而对于 犬马来说也 都能得到的 饲养,如果人们只养活父母而不恭敬的 话,和 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孔子的回答非常深刻,也 非常有 针对性,从侧面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子女对父母的 孝没有 让父母满意。由此想到当今社会,虽然我 们身边有不少孝敬父母的 模范,但 也 有 不少人做得很不够,至少没有做到非常重视,没有 很好地 孝敬父母。存在这种情况的réndà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由于工作太忙,生活节奏快等 原因,仅仅满足于让父母有吃有 穿就行了,平时很少抽出时间去看望父母,很少从精神上关心父母;另一类,不少80年代后出生的 独生子女,从型受到父母及长辈们的 溺爱,长大以后缺乏孝敬父母的意识,更缺少孝敬父母的责任。我认为,孝敬父母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 今天,这种美德不仅不该丢掉,反而更应保持和加强。作为子女,在 关心父母物质生活的 同时,更应该多关心他们的 精神生活。我 们有 时间多陪陪父母更好,即使我 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抽不出时间去看望父母,但至少可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哪怕只是 一两句关心、问候的话语,或者在 节假日、父母生日时送上一份深深的祝福,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和 温暖。这也 正是 论语里孔子关于 尽孝的 要求。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如何关心和孝敬父母,还让我
学到了 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它真是 一本好书,是 我的 良师益友。第17篇:《论语》读书笔记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
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 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 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 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 ,也 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 的 高足问他 时,他 的 回答竟然是 “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
足够的 资本炫耀自己的 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 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 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
特点不是 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 许是有 限的 ,但 是人的 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 是 无限的“人”,这也 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 处于 不断的 变化过 程中的 ,每探究出新的 内容,就打破了 原来的旧的 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 解人性,才是 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 自然 而然体现他 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 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 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 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 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 把“仁与 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 目标,不断的 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 性的。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
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 学习的 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 自我 。第18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
地 方,他 就可以做我们的 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 。”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 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 ,那你这样的 学习态度永远也 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 主动,不卑不亢的 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学会了
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 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 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 !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 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
话该做的 事,说了 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 也去说了 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 觉得这点对我 影响很大!孔子还有
最重要的 思想,那就是 分享。雨果也 说过,你有 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 他的众多朋友的 支持,而知些朋友的 支持就来自于 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 分享,所 以他 需要的 时候他 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 新东方,成就了 俞洪敏。第19篇:《论语》读书笔记
本学期老师组织我
们读论语。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 谓何意,我 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 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 我 眼里,古人的 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
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 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 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 一点点自己的心得。为人之道,贵在
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 各种各样的 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 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 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 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 老师对我 的 教导:做一个真诚的 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 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 想他 人也 会热情地 接受你 。这本书还一直放在
我 的床头,有 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 读完,不过我想我 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 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 想我 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 ,为人之道,贵在 真诚。第20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着 作之一,是 一部记录古代着 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
讲有关于 思想修养方面的 。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 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 新的 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 体会:我 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 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 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 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这句话讲的 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 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 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 发现有 一本课本缺了 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 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 和 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 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 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 多么坚韧不拔,是 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 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 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 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 他 沉着 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 秘密……这些烈士,他 们这种坚强不屈的 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 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 们也 免不了 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 挫折,但 是我 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 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 处世之道——“己所 不欲,勿施于 人。”第21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
以孔子为代表的 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 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 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 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
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 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 三足。读了 论语之后,我 更欣赏孔子的 “中庸”之道和 “仁”的 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 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 ,是无君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这句话虽有 失偏颇,但 是 却让我明白了 ,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
教育我们要在 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 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 ,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
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 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 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 选择是 很正确的。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
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 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 有 自己独特的 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 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 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 实践了 这一点,他 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 一种多么难得的 对学生和 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 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 我 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 多么的 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
很多道理和 精神都值得我 们后人的 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 今天所 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第22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
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 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 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 们,熏陶着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 来就是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 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 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 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 理解,恐怕是 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 强人所 难吗?人不是 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 ,你有另人头痛的 事,我 也有 。我 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 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 是 我 们之间有 了“墙”,于 是 你苦恼,我 也苦恼。可是 ,人们有没有 想过,许许多多的 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 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 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 何妨?商鞅是
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 结局;达尔文在 说物种进化的 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 追求理解,又 怎么?I卫真理?他 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 追求走在 了 时代的前列;他 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 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 们可以追求别人的 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 所 谓的 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 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 们觉得他 们真的是 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第23篇:《论语》读书笔记
我读完论语,也算是对论语有
了些了解,还有了 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 学问又有 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
和 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 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 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 、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 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 。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 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 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
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 一个出色的 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 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 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 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 得到孔子的 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
之庚。’冉子与 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
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 什么样的角色了 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 分米的 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 显而易见的。既然 他 已经到了 “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 那时还有 几个比他更富的 ?现在又有 多少人开着 宝马穿着 裘皮大衣的?在 史书上,似乎 没有 记载公西华家世的 。也 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 富贵,应该与他的 能力与 才干是分不开的吧。“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恶之?”这是
我在这本论语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 弟子虽然 缺乏争议,但 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 自己的人生。在 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 好之,不善者 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第24篇:《论语》读书笔记
妈妈告诉我
,十三岁之前是 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 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 背完了 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 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 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 老师让我 讲解意思的 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 是 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这个寒假,我
读完了 论语上册,书中在 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 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 是 “学而第一”,这是 论语的 第一篇,是孔子和 他的 弟子关于 “学习”主题的 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 “怎样做人”。有子,姓有名若,他是
孔子的学生,他 最大的特点是 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 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
学生,他 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 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了 心呢?与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 不是 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
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 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 大。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
思想家和教育家,他 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 “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 总是 乐于 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 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 也 从不骄傲。他 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意思是 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 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 的 短处为自己改正的 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 懂得了:要善于 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 天大的学问,也 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有子懂得欣赏他
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 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 好榜样。以后我 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 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 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第25篇:《论语》读书笔记
子曰:“学而识习之,不亦说乎
?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不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答对了,就是出自《论语》这本书。《论语》这本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写的,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也
要复习旧知识,能有 新的 发现、新的体会,就能当老师了。这种学习的 方法我 们在 平时应该牢牢记住,多多应用。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
得知。”这句话告诉我们跟有 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 明智的,如果跟没有 仁德的 人住在 一起,怎么说你是 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们要跟有 仁德的人交朋友,和 人仁德的人做邻居。要求整个社会崇尚仁德,推行仁德。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告诉我
们:“不要觉得简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 简陋的 地方传播文明,那么简陋的地方也就应得不简陋。我们应该传播文明,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让我 们社会是一个充满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这本书里不但孔子说的
话有 道理,而且 故事也非常的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故事。它主要讲了 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它的 水果什么时候都像刚摘下来的一样,有 一个人买了 它一个柑橘,回到家一看,里面已以像棉絮一样了。这个故事用来比喻那些只有华丽的 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或者 表面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的事物。《论语》这本书给我们的道理很多,有机会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第26篇:《论语》读书笔记
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
:子曰:“君子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 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 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 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 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 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 不要和 他 玩,他 仗着 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 学坏了。”他听了 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 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 用的 人。是
啊,我 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 学习,每次都是 在 妈妈的 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 想到,我的 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 学习,我 对姐姐的 聪明绝顶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 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 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 全市第二名的 优秀成绩。我 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 会不会也 会有她那么好的 成绩呢?故事里的
孩子通过 自己的 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 学者,姐姐通过 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 自己前进。可现在我 明白了 ,在激烈的 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 自己,靠我 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 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 成绩。第27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
文章。今天,我 们读着 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 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 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 作用。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
,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 言行在 今天看来依然 是那么的 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 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真理本不是
辩出的,而是 做出的 ,孔子的 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 话综合在 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 所 说的 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 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 如何学习。我
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 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第28篇:《论语》读书笔记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
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 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 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 感染力和 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 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 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 ,是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
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 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 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 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 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 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 心态,对待事物。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第29篇:《论语》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
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 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 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孔子应该说是
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 ,他 的 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 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论语中有
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 程,怀着愉快的 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 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 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 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 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 程中获取了 更丰富的 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 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 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
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 是 积累的重要性。只有 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 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 。只有积累一滴滴的 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 。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 善事,长期不断,也 就养成了 品德,心灵也 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 用举例的 方法告诉我 们,脚踏实地 地 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 相当庞大的 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 吗?论语只是
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 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 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 我 们的 文化老师吗?第30篇:《论语》读书笔记
“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的
很,他流传了 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 朋远方来,不亦说乎 ?”,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论语》这本书,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给我们的
道德。礼仪,做人等 方面的知识,是 儒家经典,一直深受我 的喜爱。其中,“三人行,必有
我 师焉 ”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有 我 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话之所 以能让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 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的壮力无边!山之高,是
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 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这也 是曹操的 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意思是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 是快乐的 吗?告诉我 们,对待朋友要真诚,万不可以虚情假意。真的
,人的 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 许多岔路,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 人会来提醒你 ,它就是国学,就是 经典诗文,因为他 聚集了所 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 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 发扬这一民族的 瑰宝。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
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 耕耘,那经典诗文,论语就是那阳光、惠风和 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允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艳,持得很久。《论语》,一本儒家经典,所
传授的知识更是 让我 大大地受到启示,让我先学会了 做人,在学会了学习。我 要感谢《论语》,是 你,让我 重新获得生命之源,让我再为之奋斗!那我们就继续诵读《论语》吧!好好的拥有
它、记住它,让它在净化我们的 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 土地,提升我们的 品味,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第31篇:《论语》读书笔记
最近的几节语文课上,我
们都是在讨论《论语》。看了视频后发现,《论语》中大部分的 内容都提到了君子。我 想,君子这一词,应该是孔子毕生追求的 目标,同时也是 他 教导学生要奋斗的目标。在
孔子的 理念当中,君子给我 的 感觉就是 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同时又 带有出于 污泥而不染的 高贵。虽然他 不一定是 大富大贵的 富家子弟,但却散发着 高贵,令人敬重的气质,影响着 身边的每一个人。当然这一切都是
孔子的理想,世界上根本不会有 这样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连提出这一理论的孔子,自身也 有做不到的 地方。但是 我们还是要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去发展。虽然不能成为完美,但 至少做到接近完美。要成为君子,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
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 等。这些看似简单的 话语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特别是要坚持下去的 时候。我们现在 身处中学,因此同学之间都应该是 没有 猜疑,大家赤诚相待的。但 是 当我们身处社会中时,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身份,地 位的差异,使得人们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 。曾经读过一本书,在 里面贯穿其中的一句话是 “比鬼神更可怕的 ,是 人心。”因此,即使是 我 们自身怀着 赤诚之心,秉承君子之道与人交往,还是得处处小心。不过 我也 相信,若是有 越来越多的 人秉承君子之道,在 人们的 相互感染下,整一个社会的氛围也 会有 所 改变。第32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 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 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 主要资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他的
老师说:“有 什么话是 可以终身奉行的 吗?”孔子回答说:“那应该是 “宽恕”了 吧!自己不想要的 ,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从中我 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 不欲,勿施于 人”成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明了 孔子儒家之道“仁”的 学说的 一个方面,也 是 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同学们,要知道有一颗感恩的 心,一颗懂得去“宽恕”的心是多么重要,这样博大的胸怀,自然 也会给其本身带来幸福。而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 为对方想想,易地而处之,自己想想,看看对方对待自己,自己又 不怎么对待别人的,总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还必须改正。很多事,看开了 ,自然就不会去怨天尤人了。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
素质、优点和 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 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 中国古代社会所 发挥的作用与 影响之大。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他
的精神时刻都在 激励着我 和我 们要不断的 进步,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第33篇:《论语》读书笔记
于丹教授在
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 政治生活中发挥的 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 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 真谛,就是 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 那种快乐的 生活”。我最欣赏的
,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 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 自己的 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 为母亲,所 以形成了 以儒家的 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
更迭变迁,都没有 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 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 就这样一代一代地 传承下来。我
们从小接受的 就是儒家的 “仁,义,礼,自,信”的 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 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 “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 思想有 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 正直人的世界!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
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 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 儒士茶人的 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 ,温暖的 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 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 上我们心灵所 需要的 那种温暖的,快乐的 生活?我理解为:平和。茶是个和
气的 性子,与 谁都合得来。柴门也 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 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 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 那个浪漫天地 里,还担任着 缺一不可的 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 眼中,和是 中,和是度,和 是 宜,和是 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 亦无不及。平和 ,是 儒家思想的 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 下来,会使人“怡”,“怡”者 ,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 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 过 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 们心灵所需要的 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
有 人的 过 失。《论语》告诉我 们,要本着平等 和 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 彼此之间要留有 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 “家”里,就不免人各有 志,人各有 禀性,正如有 爱茶者喜欢龙井,有 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 都是求真的 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 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
要在愉快地 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 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 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 情感和 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 才能如孔夫 子教导我 们快乐地 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第34篇:《论语》读书笔记
读了
《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触。我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 我 师焉 。”这句话我 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 言行举止,必定有 值得我 学习的地 方。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拦住了去路。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诉他
自己的 身份。小孩听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学的 人——孔子。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 多少五谷,人有 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羞愧得摇摇头。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诉你 吧,天上有 一夜星辰,地上有 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连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知识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 。”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 多高,都要谦虚,知识是 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可因为对方阅历浅而嫌弃。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 的学问不断增大,尊敬他的人越来越多。《论语》中也
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于 我们来说,光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 品德一直处于 世人所说的 “最高境界”,他 是 我 们学习的榜样。“事父母几谏”可谓是
个经典,孝敬父母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 意思是 :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 地 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 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 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紧张。我 觉得这是 孝敬父母的 常规知识。还有一句“父母在
,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 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 ’去处。当今社会,“孝”的 本义是 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 孩子能学有所 成,过上繁荣的生活,但 他 们的 内心更需要的 是 自己的 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 身边。我在 电视上看到过 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年迈的父亲与 女儿的对话,父亲都说在 家乡过得很不错,不用女儿回家陪他 ,其实,他的 双腿已经不灵便了,他 的老伴患了重病,医药费都压在了 他的 身上,而女儿却浑然不知。这则广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 孝敬父母的 基本要求。人都会逝去,但是
人的一生不在 于 活的时间是否长久,而是 在 于 这活的时间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 价值,有没有 让自己后悔。做一个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让自己活出精彩,活出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第35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
著作,但又 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每周五我 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 教我们,告诉我 们背后的故事。渐渐的 ,我 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 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 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 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 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 广博而深刻的内涵。《论语》赋予了“仁”新的 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 不可能的 ,而是 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 领悟。老师也
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 ?”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好的,谢谢。”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 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 说的 话依然 那么和 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 们很多启发。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
背诵,使我 对孔子各个方面有 了 深入的 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 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他 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 没有 不教育的 ,使教育不再是 贵族的 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 不愧为是 个伟大的 教育家。他 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我最喜欢的
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 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读完《论语》让我豁然开朗,有如明媚的阳光照进橱窗,驱散了我
内心的阴霾。我 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 心,时刻做一个具有 高尚人格的人。“仁”是一种品德,首先是内在,是 以感知而得到的 ,它是有实践性的,能在 现实生活中体现,我们能随时随地 的 行善,又何乐而不为?第36篇:《论语》读书笔记
有缘来品读《论语》一书,便深深的为它所
吸引。语文课本中,众多文言文名句都出自《论语》,便在初中就对这本书有着 浓厚的好奇感,品读中华的博学经典,感受着历史传承的 美德,使我 对这本书流连忘返,对有 着 一层面纱的中国有 着更多的追随兴趣。《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对孔子所言的摘抄与
解析,在 这本书里有 许许多多的哲理意义,有亲情、友情;有尊师重道、学习方法、思想品德,无论你 现在需要被解答什么,放下焦躁的心,跟着《论语》,你便有答案了。《论语》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学习和亲情了。
首先来说学习,无论你是小学刚进校的
孩童,还是 头发斑白暮暮迟年的 老人,你都要学习。学习是 没有年龄的分界,就好比美丽的 音乐没有时间和 过 节的局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年龄不是 问题,一心向学者总会用那么个“毅”,更何况“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再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 的知识,更是 有着新的理解与体会——为学常温自有境界。孔老先生是
个十分重视学习的 人,他认为学习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是 一个人内心快乐的源泉。人活在世上如果能通过 学习每天都能对世界有新的 认识和 发现,并且 有 所 感悟有所 体会,才真正算是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当你 在学习过程中有 所 感悟的时候,才是对于 世界有 了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世界才真正属于你,你 会体会到一种智者的欢悦,它涵盖了 三重境界,当我 们学习时,我 们要懂学、会学、乐学——只有 懂得学习,学会学习,乐于 学习才能真正了解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中还不忘多多反省自己,不光学习要反省,事事也
要反省。常常反省自己可以使自己的 思路明朗,让自己的 作为不失君子风范,人缺少了 自我 检查和约束的精神,才会让社会变得污浊如泥潭。孔子对待反省有着严格的 自我评价与领悟,故《论语》中写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有 了 反省,做事更要严谨,不要有丝毫纰漏,自我 反省正是 一种少犯错的 措施。亲情为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之一,报答更是对亲情的
最好时机体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鸦有 反哺之义,羊有 跪乳之恩,世间众事皆有 报答之感情,真情往往最重要。孔子讲述了 一系列有 关亲情,为的 便是让弟子晓得为人所 应有 的本质,不要忘记中华伟大的 情怀历史。亲人们将我 们抚养长大,我 们的报答之情不应去学,应是发自内心的 感恩,亲人的陪伴是莫大的 幸事,有 何理由要去摧毁了它,要去蔑视这海上漂浮的 冰山——它小么?哪儿小?《论语》一书的只是道德更是
多之又多,领悟的所感只是微微一点罢了,孔子十七岁便身为人师,几乎 可以说是用尽一生来教育弟子,其语被记录作《论语》,由此可见孔子作为古代士人之地 位,更何况其不仅知道做人、育人,也 通晓琴乐、书礼,可谓人才。品读历史经典,感受了
千年的历史传承,就像先开神秘面纱的一角,同时又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圣哲的 洗礼和 熏陶,沉迷在 书中,无法自拔。第37篇:《论语》读书笔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那里讲的
是如何调和 “学”和 “思”的 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 学生,我觉得我 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 不容易有自我 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 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 “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 弟子,在 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人们常挂在嘴边的
话,我 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 ,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
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 孔门秘传。我 只是 在这部书中认识了 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 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 ,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 逃亡。但 我更喜欢孔子的 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 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 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 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 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 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 我们这天所 处的 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 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
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 褪色,对其讲孝是 十分必要的,让他 们明白孝是 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 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
世的 时候,要观察他 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 他 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 。”那里讲了什么是 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 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 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 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 强,具有 良好的品德,这是 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 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 物质不是 孝的 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 真正的 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
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 方法他 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 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 贼……”可见学习的 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 基础。“三人行,必有
我 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 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 道理:能者为师。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 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 优点,值得我 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 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 班群众里,就有 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 的 是上晓天文,有的 是下通地理;有 的 是 满脑子的数字;有的 能歌善舞……多向我 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 人学习,就像置身于 万绿丛中的 小苗吸收着丰富的 养分。高山,是 那样地 雄伟,绵延;大海是 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 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 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 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 水。若想具有 高山的 情怀和大海的 渊博,就务必善于 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一个几岁的 小朋友当然 不如四十开外的 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 史学家的 见识广博……但是正是 这样的 “不耻下问”而造就了 许多伟人。孔子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 事而慎于言”,我 想对各行各业的 人们都有所 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 外,则谦恭有 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 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 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 余力的 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 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努力实践,完善自我的 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 立身原则做好了 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第38篇:《论语》读书笔记
我捧着
这本厚实而蕴含着 生命真谛的 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有
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 人却读出了 “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 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 语重心长地 教育着我 ,同我 畅谈人生,让我 懂得如何度过 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孔子曾说,“岁寒,然
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 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 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 树的 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诅霜雨雪的 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 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 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 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
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 字句,细细地品读着 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 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 我 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 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 ……我 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 不想要的 ,硬推给他 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 关系,也伤害了 朋友间的 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 平等的 ,切勿将己所 不欲施于 人!孔子曾谆谆教导我
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 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 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 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 们:“见义不为,无用也 。”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 论语带给我们的 启迪吗?读着
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 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 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 的 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第39篇:《论语》读书笔记
自古就有
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 富有 哲理的语言所 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 完整的 看了 下来,随后又 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明白,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先是 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 丹透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 语言,但 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 说:它告诉我们的 是为人处世的 原则。在
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 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 缺憾事和 不如意感,也许我 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论语》的 解读,能够改变我 们看待这些事情的 态度,告诉我 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 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 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 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 要求这个社会就应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就应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 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 问天问地 ,这样只能加重你 的 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 所 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
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 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 信念。无论你 的理想是 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 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 业绩更加重要。“吾与 点也!”的 故事所 阐述的正是 这个道理。人们常说,在
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 最重要的 ,从你 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 的 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 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 朋友如一本好书,他 能够打开整个你的 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 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我 有帮忙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无论是孔子的
《论语》还是 于 丹的 读书笔记,都说做人的 境界,君子是 大家心目中理想的 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 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 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 做过 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 世界,只有让自我的内心选取潜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 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 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 悲悯别人的过 错,能够设身处地 站在 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 给予才会带给你 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 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 ,按照自我的 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
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 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 我 们的 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 镜子,让我们在 生活中找准自我 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 于丹所 想表达的 好处在 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 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 精神力量在 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 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 《于 丹论语读书笔记》所给予我 们的 终极好处吧!第40篇:《论语》读书笔记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
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 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 国一部最早的 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他是 春秋末期伟大的 思想家、政治家,也 是 我 国古代最早的 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 我 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 教育家,他 的教育思想和 教育方法对中国的 教育产生了 巨大的深远影响。《论语》一书是
孔子学说的 体现,孔子学说的 核心是 “仁”,即“爱人”这是 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
就是开篇第一章的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 :学习知识以后,在 一定的 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 嘛!有 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 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 不恼怒,不也 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多么勤奋的
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 学知识的 印象,还会从旧的 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 “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 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 很正常的 事,因为世界上有 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 们没有 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孔子不仅仅是
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 一个谦虚的 人,在 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把所 学的 知识默默地 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 来说,做到了 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 说所 做有 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 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 一个人的 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 地 位,它决定着 人的一生,不好的 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 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 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 很重要的。《论语》真的是
一部很富有哲理的 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 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 各个领域,都发挥着 积极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