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走不可的弯路__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趣探网】
发现母亲的确没有 骗我 ,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 我不停地走,终于 走过 来了。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
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 “过 来人”常患的 “拦路癖”。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二、人生像一首诗__林语堂
我以为从生物学的
观点看起来,人生读来几乎是像一首诗。它有其自己的韵律和 拍子,也 有其生长和 腐坏的内在 周期。 它的 开始就是 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候,接着便是粗拙的 青春时期,粗拙地企图去适应成熟的 社会,具有青年的 热情和 愚憨,理想和野心;后来达到一个活动很剧烈的 成年时期,由经验获得利益,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上得到更多的 经验;到中年的时候,紧张才稍微减轻,性格圆熟了 ,像水果的 成熟或好酒的 醇熟那样地 圆熟了,对于 人生渐渐抱了 一种较宽容,较玩世,同时也 较慈和的态度;以后便到了 衰老的 时候,内分泌腺减少它们的 活动,如果我们对老年有 着一种真正的哲学观念,而照这种观念去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个时期在 我 们心目中便是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 时期;最后,生命的火光闪灭了 ,一个人永远长眠不再醒了 。我 们应该能够体验出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应该能够像欣赏大交响曲那样,欣赏人生的 主要题旨,欣赏它的 冲突的 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这些循环的
动作,在正常的人生上是 大概相同的 ,不过那音乐必须由个人自己去演奏。在某些人的灵魂中,那个不调和的 音键变得日益宏大,结果竟把正式的 曲调淹没了,如果那不调和 的 音键声音太响,使音乐不能继续演奏下去,于 是 那个人便开枪自戕,或跳河自尽了 。这是因为他缺乏良好的自我教育,弄得原来的主旋律遭了 掩蔽。反之,正常的人生是 会保持着一种严肃的 动作和 行列,朝着 正常的 目标前进。在 我 们许多人之中,有时震音或激越之音太多,因此听来甚觉刺耳;我 们也许应该有一些以恒河般伟大的音律和 雄壮的音波,慢慢地永远地 向着大海流去。一个人有童年、壮年和
老年,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这是不美满的。一天有 上午、中午、日落,一年有 春、夏、秋、冬四季,这办法再好没有。人生没有 什么好坏,只有 “在 那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 ”的 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这种生物学的 人生观念,循着 季节去生活,那么除自大的呆子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之外,没有 人会否认人生确是 像一首诗那样地生活过去的 。莎士比亚曾在 他的人生七阶段的 那节文章里,把这个观念极明显地表达出来,许多中国作家也 曾说过与此相似的话。莎士比亚没有 变成富于宗教观念的 人,也不曾对宗教表示很大的关怀,这是 很可怪的 。我想这便是 他所 以伟大的地 方;他 把人生当做人生看,他 不打扰世间一切事物的配置和组织,正如他不打扰他的戏剧中的 人物一样。莎士比亚和大自然本身相似,这是 我 们对一位作家或思想家最大的 赞颂。 他 只是活在 世界上,观察人生而终于离开了。三、人生的乐趣__林语堂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
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 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 所 喜欢做的 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社会与 公务的 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 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 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 的 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生活是艰苦的 ,政治是 肮脏的,商业是卑鄙的 ,因而,通过一个人的 社会生活状况去判断一个人,通常是不公平的。我发现我们有不少政治上的恶棍在其他 方面却是十分可爱的 人,许许多多无能而又 夸夸其谈的 大学校长在 家里却是 绝顶的好人。同理,我认为玩耍时的 中国人要比干正经事情时的中国人可爱得多。中国人在政治上是荒谬的 ,在社会上是幼稚的,但他们在 闲暇时却是最聪明最理智的 。他们有着如此之多的闲暇和悠闲的乐趣,这有关他 们生活的 一章,就是 为愿意接近他们并与之共同生活的 读者而作的。这里,中国人才是 真正的 自己,并且 发挥得最好,因为只有 在 生活上他们才会显示出自己最佳的 性格——亲切、友好与温和。既然
有 了足够的闲暇,中国人有什么不能做呢?他 们食蟹、品茗、尝泉、唱戏、放风筝、踢毽子、比草的长势、糊纸盒、猜谜、搓麻将、赌博、典当衣物、煨人参、看斗鸡、逗小孩、浇花、种菜、嫁接果树、下棋、沐浴、闲聊、养鸟、午睡、大吃二喝、猜拳、看手相、谈狐狸精、看戏、敲锣打鼓、吹笛、练书法、嚼鸭肫、腌萝卜、捏胡桃、放鹰、喂鸽子、与 裁缝吵架、去朝圣、拜访寺庙、登山、看赛舟、斗牛、服春药、抽鸦片、闲荡街头,看飞机、骂日本人、围观白人、感到纳闷儿、批评政治家、念佛、练深呼吸、举行佛教聚会、请教算命先生、捉蟋蟀、嗑瓜子、赌月饼、办灯会、焚净香、吃面条、射文虎、养瓶花、送礼祝寿、互相磕头、生孩子、睡大觉。这是
因为中国人总是 那么亲切、和蔼、活泼、愉快,那么富有情趣,又是 那么会玩儿。尽管现代中国受过 教育的 人们总是 脾气很坏,悲观厌世,失去了一切价值观念,但大多数人还是 保持着 亲切、和 蔼、活泼、愉快的性格,少数人还保持着自己的 情趣和 玩耍的 技巧。这也是 自然的,因为情趣来自传统。人们被教会欣赏美的事物,不是通过 书本,而是 通过社会实例,通过在富有高尚情趣的社会里的 生活。工业时代,人们的 精神无论如何是丑陋的,而某些中国人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 社会传统中一切美好的 东西都抛弃掉,而疯狂地去追求西方的东西,可自己又 不具备西方的 传统,他们的精神更为丑陋。在 全上海所 有 富豪人家的 园林住宅中,只有 一家是 真正的 中国式园林,却为一个犹太人所 拥有。所 有的中国人都醉心于 什么网球场、几何状的 花床、整齐的栅栏、修剪成圆形或圆锥形的树木,以及按英语字母模样栽培的花草。上海不是 中国,但上海却是 现代中国往何处去的不祥之兆。它在 我们嘴里留下了 一股又苦又涩的 味道,就像中国人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那样。它刺激了我们的 神经,就像中国的乐队在 送葬行列中大奏其“前进,基督的士兵们”一样。传统和趣味需要时间来互相适应。古代的
中国人是有他 们自己的情趣的。我 们可以从漂亮的 古书装帧、精美的信笺、古老的 瓷器、伟大的 绘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人们在抚玩着 漂亮的旧书、欣赏着 文人的 信笺时,不可能看不到古代的中国人对优雅、和谐和 悦目色彩的鉴赏力。仅在二三十年之前,男人尚穿着 鸭蛋青的 长袍,女人穿紫红色的 衣裳,那时的 双绉也是 真正的双绉,上好的红色印泥尚有市场。而现在 整个丝绸工业都在最近宣告倒闭,因为人造丝是 如此便宜,如此便于 洗涤,三十二元钱一盎司的红色印泥也 没有 了市场,因为它已被橡皮图章的紫色印油所 取代。古代的
亲切和 蔼在 中国人的小品文中得到了 极好的反映。小品文是中国人精神的 产品,闲暇生活的乐趣是 其永恒的主题。小品文的题材包括品茗的 艺术、图章的 刻制及其工艺和 石质的 欣赏、盆花的栽培,还有 如何照料兰花、泛舟湖上、攀登名山、拜谒古代美人的坟墓、月下赋诗,以及在 高山上欣赏暴风雨——其风格总是 那么悠闲、亲切而文雅,其诚挚谦逊犹如与 密友在炉边交谈,其形散神聚犹如隐士的 衣着,其笔锋犀利而笔调柔和,犹如陈年老酒。文章通篇都洋溢着 这样一个人的 精神:他对宇宙万物和自己都十分满意;他财产不多,情感却不少;他有自己的 情趣,富有生活的 经验和世俗的智慧,却又 非常幼稚;他 有满腔激情,而表面上又对外部世界无动于 衷;他有 一种愤世嫉俗般的 满足,一种明智的 无为;他 热爱简朴而舒适的物质生活。这种温和的 精神在《水浒传》的 序言里表述得最为明显,这篇序文委托给该书作者,实乃17世纪一位批评家金圣叹所 作。这篇序文在风格和内容上都是中国小品文的最佳典范,读起来像是 一篇专论“悠闲安逸”的 文章。使人感到惊讶的是 ,这篇文章竟被用作小说的 序言。在
中国,人们对一切艺术的 艺术,即生活的 艺术,懂得很多。一个较为年轻的文明国家可能会致力于进步;然 而一个古老的 文明国度,自然 在 人生的 历程上见多识广,它所 感兴趣的只是 如何过 好生活。就中国而言,由于 有 了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人当作一切事物的 中心,把人类幸福当作一切知识的终结,于 是,强调生活的艺术就是更为自然 的事情了。但 即使没有 人文主义,一个古老的文明也 一定会有 一个不同的价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么是 “持久的 生活乐趣”,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 东西,比如饮食、房屋、花园、女人和 友谊。这就是生活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像巴黎和维也纳这样古老的 城市有良好的 厨师、上等 的 酒、漂亮的 女人和 美妙的 音乐。人类的智慧发展到某个阶段之后便感到无路可走了 ,于 是便不愿意再去研究什么问题,而是像奥玛开阳那样沉湎于 世俗生活的 乐趣之中了 。于是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它不知道怎样像中国人那样吃,如何像他们那样享受生活,那么,在我们眼里,这个民族一定是粗野的 ,不文明的。在李笠翁(17世纪)的
著作中,有 一个重要部分专门研究生活的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宅与庭园、屋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的 梳妆、美容、施粉黛、烹调的艺术和 美食的导引,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 防治,最后是 从感觉上把药物分成三类:“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和“一生钟爱之药”。这一章包含了 比医科大学的 药学课程更多的用药知识。这个享乐主义的戏剧家和伟大的喜剧诗人,写出了自己心中之言。我们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他对生活艺术的透彻见解,这也 是中国精神的 本质。李笠翁在对花草树木及其欣赏艺术作了认真细致而充满人情味的研究之后,对柳树作了如下论述:
柳贵乎
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 ,是 树皆有 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见而不娱。以在 卧榻之上也 ;耳则无时不悦。鸟声之最可爱者 ,不在 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直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 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欲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 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 ,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 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 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 也,此其独宜于 晓也 。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 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 ,不足责也 。然 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 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在妇女的服饰问题上,他也有自己明智的见解:
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今试取鲜衣一袭,令少妇数人先后服之,定有一二中看,一二不中看者,以其面色与
衣色有 相称、不相称之别,非衣有 公私向背于 其间也 。使贵人之妇之面色不宜文采,而宜缟素,必欲去缟素而就文采,不几与 面色为仇乎?……大约面色之最白最嫩,与 体态之最轻盈者,斯无往而不宜:色之浅者 显其淡,色之深者 愈显其淡;衣之精者形其娇,衣之粗者 愈形其娇……然 当世有几人哉?稍近中材者。即当相体裁衣,不得混施色相矣。记予儿时所见,女子之少者
,尚银红桃红,稍长者 尚月白。未几而银红桃红皆变大红,月白变蓝,再变则大红变紫,蓝变石青。迨鼎革以后,则石青与 紫皆罕见,无论少长男妇,皆衣青矣。李笠翁接下去讨论了
黑色的 伟大价值。这是 他最喜欢的 颜色,它是多么适合于各种年龄、各种肤色,在穷人可以久穿而不显其脏,在富人则可在 里面穿着 美丽的色彩,一旦有 风一吹,里面的色彩便可显露出来,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余地。此外,在“睡”这一节里,有一段漂亮的文字论述午睡的艺术:
然
而午睡之乐,倍于黄昏,三时皆所不宜,而独宜于长夏。非私之也,长夏之一日.可抵残冬二日,长夏之一夜,不敌残冬之半夜,使止息于夜,而不息于昼,是以一分之逸,敌四分之劳,精力几何,其能啿此?况暑气铄金,当之未有不倦者 。倦极而眠,犹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午餐之后,略逾寸晷,俟所 食既消,而后徘徊近榻。又 勿有 心觅睡,觅睡得睡,其为睡也不甜。必先处于有事,事未毕而忽倦,睡乡之民自来招我。桃源,天台诸妙境,原非有意造之,皆莫知其然 而然者,予最爱旧诗中,有“手倦抛书午梦长”一句。于 书而眠,意不在睡;抛书而寝,则又意不在书,所 谓莫知其然 而然 也 。睡中三昧,唯此得之。只有当人类了解并实行了李笠翁所描写的那种睡眠的艺术,人类才可以说自己是真正开化的、文明的人类。
四、缘起缘灭还自在__李叔同
赵朴初曾有诗句云:“因缘不思议,新昌喜再来。眷眷佳客至,代代好花开。”其中道尽了因缘的巧妙。什么是
因缘?因,指生活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简而言之,即产生结果的 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一切万物皆由因缘之聚散而有 生灭,正所 谓“缘起缘灭”。因缘是
复杂的 ,我 们很难去看清或者 去把握。因缘之妙也 就妙在它的不可思议。世人皆是 不知不觉随着因缘走,弘一大师的出家也是 因缘作用的 结果。他在《我在西湖出家的 经过》中这样写道:我
从五岁时,即时常和出家人见面,时常看见出家人到我 的 家里念经及拜忏。于十二三岁时,也 曾学了放焰口。可是 并没有 和有 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时,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内容是怎样的,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 是如何。后来,人近中年,在杭州的
一所 学校当老师时,曾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我 和夏丏尊居士却出门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当时夏丏尊对我 说:“像我 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我 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 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 一个原因了 。后来,我
便经常跑到寺庙去小住一段时间,与寺中的 法师聊天、一起探讨佛经。那时候就已经穿出家人的 衣裳了,而且预备转年再剃度。及至七月初,夏丏尊居士来了。他看到我
穿出家人的 衣裳但还未出家,他就对我 说:“既住在 寺里面,并且 穿了 出家人的 衣裳不出家,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 以还是 赶紧剃度好!”我
本来是 想转年再出家的 ,但是 承他 的 劝,于是 就赶紧出家了。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传是 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所 以就在 那天落发。一个人的缘起是存在
于 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之上的。个人常常被外界人、事、物所 影响,同时也 不断地影响着外界的人、事、物,这种与周围环境的 相互关系,也就形成了相依相成的缘起关系。佛法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这是对待因缘的 大自在的态度。水在流淌的 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 ,树在 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人在生命的过程中是应该随缘随性的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快撒点草子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子。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子买回来了
,给了 小和 尚,说:“去吧,把草子撒在 地上。”小和 尚高兴地说:“草子撒上了 ,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了!”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子一边飘。“不好了,好多草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子撒上了
,飞来了 许多麻雀,在 地上专挑饱满的草子吃,小和 尚看见了,惊慌地说:“不好了,草子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小鸟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还会有小草的,随意!”
夜里下了
一晚上的雨,雨好大,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担心草子被雨水冲走了。第二天早上,早早就跑出了禅房,果然 地上的 草子不见了 。于是 他 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夜一场大雨把地 上的 草子全都冲走了 ,怎么办呀?”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子被冲到哪里它就在 哪里发芽!随缘!”过了没多久,许多青翠的草苗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草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草长出来了!”师父点了点头说:“随喜!”
随是
顺其自然 。缘起不由人,缘灭不由人,由人的 是 对缘起缘灭的 态度。随便是一种态度。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 ,不怨怼,不躁进,不过 度,不强求;随,不是 随便,是 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五、人生真义__陈独秀
人生在
世,究竟为的 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 太无意识吗?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人也 算不少,大概约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 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本性为“无明”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 了,还有 什么世界,还有 什么人生呢?又 像那耶稣教说,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 ,死后仍旧变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从上帝的,灵魂升天;不信上帝的 ,便魂归地 狱,永无超生的希望。第二是 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 。又像那老、庄的 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 ,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 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 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 人讲什么道德。又 像那德国人尼采也 是主张尊重个人的 意志,发挥个人的 天才,成功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叫做寻常人以上的 “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说法。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 法则所 支配;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 联续的记忆和 知觉。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
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 是 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 真实存在 吗?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 有 “无明”呢?既然 有 了 “无明”,众生的“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无明”既然 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 什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 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 何物所 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 。孔孟所 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 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绝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 思想,也 未免太偏了 。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 快活得很。但是 这种快活的 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我 们中国人受了 老、庄的教训,所 以退化到这等 地 步。科学家说人死没有 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 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但 是我 们个人虽是 必死的 ,全民族是 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 。全民族、全人类所 创的 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 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 我们死后联续的 记忆和 知觉吗?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今略举如下:
(一)人生在世,个人是生灭无常的,社会是真实存在的。
(二)社会的文明幸福,是个人造成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
(三)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尊重的。
(四)社会是个人的
总寿命。社会解散,个人死后便没有 联续的 记忆和知觉,所 以社会的 组织和秩序,是 应该尊重的。(五)执行意志,满足欲望(自食色以至道德的
名誉,都是欲望),是 个人生存的 根本理由,始终不变的 (此处可以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六)一切宗教、法律、道德、政治,不过
是维持社会不得已的 方法,非个人所 以乐生的原意,可以随着 时势变更的 。(七)人生幸福,是
人生自身出力造成的,非是 上帝所 赐,也不是听其自然 所 成就的 。若是上帝所 赐,何以厚于今人而薄于古人?若是听其自然 所能成就,何以世界各民族的幸福不能够一样呢?(八)个人之在社会,好像细胞之在人身;生灭无常,新陈代谢,本是理所当然,丝毫不足恐怖。
(九)要享幸福,莫怕痛苦。现在个人的
痛苦,有时可以造成未来个人的幸福。譬如有 主义的战争所 流的血,往往洗去人类或民族的污点。极大的瘟疫,往往促成科学的发达。总而言之,人生在
世,究竟为的 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我 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 留在 社会上,后来的 个人也 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