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1:
匡衡
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趣探网】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懒得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
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 人。这个故事也 就是 人们传颂的 凿壁偷光,又 做凿壁借光。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2:
范仲淹
有志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二岁的
时候死了 父亲。母亲很穷,没有 依靠。就改嫁到了 常山的 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 )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 没有 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有 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 脸上。(范仲淹)常常是 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就这样,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 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他 领悟了 六经的 主旨,后来又 立下了 造福天下的 志向。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3: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
,还是 坚持每天练字。 有 一天,他聚精会神地 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 。丫环送来了他 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 他 吃,他 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经典语句)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 的 夫人。夫
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 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 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 对王羲之说:“你 要保重身体呀!你 的 字写得很好了 ,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
的 字虽然 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 要有 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 不可。”经过 一段时间的 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 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 写的 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 也 被公认为我 国历史上杰出的 书法家之一。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4:
孙中山——振兴中华
“振兴中华”是人们常说的
一句话。它是 由伟大的 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在孙中山之前,也有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 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一些清朝的官员,都在 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但是 他们大都是 在 清朝的“躯体”上进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孙中山看透了清朝的 腐败和反 动,认为只有推翻这个绊脚石,实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国。1894年,孙中山在
太平洋上的 檀香山(现属美国)创建了 最早的 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 振兴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在 成立宣言中明确指 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后来,他 又经常不断地 宣传振兴中华的 思想。有一次,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 的 强国……到 了 现在怎么样呢?现在 这个时代,我 们中国是 世界上顶弱顶贫的 国家……我 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大 家要醒!醒!醒!醒!”他
还要说过:“如果我 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 运命,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孙中山和
他的 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 一次武装起义,很多人流血牺牲,终于 在 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 。虽然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 中国人奋斗的 目标。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5:
鲁迅酷爱读书的故事
鲁迅年轻的
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为了 读书,他揣上8元钱上路了。就这8元钱,还是 母亲多方设法为他 张罗来的。在南京,他 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是 一所 免费的 学校,然 而,鲁迅很快发现这里校风不太好,他 转入另一所 陆师附设的 矿路学堂。矿路学堂是新办的,不仅免费,学生津贴也
多一些,这样鲁迅就可以多买一些书籍和 文化用品了 。 鲁迅酷爱读书,在 当时,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时期,几乎 每一月都有 优秀的 西方著作出版,为了 买到这些书籍,鲁迅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饿肚子现象时有 发生,寒冷的 冬季,他还穿着单薄的夹衣。鲁迅是 班里年龄最小的,却是成绩最好的 一个,他 有 着 极强的 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平时学习又刻苦,所以几乎回回得第一。矿路学堂有
着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每次小考成绩优异的,都发给一个三等 奖章;若干个三等 奖章,可以兑换一个二等 奖章;积够若干个二等 奖章,就发给一个头等 奖章。头等奖章是 金质的 ,很值钱。鲁迅是 班里唯一一个荣获过 金质奖章的 人,他把奖章变卖了 ,换回许多优秀的图书。 有 些同学觉得不可理解,金质奖章在 同学中可是 无限的荣耀呀。在 鲁迅看来,图书比奖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满足虚荣的 物品,鲁迅把这一谦逊的品格保持了一辈子。鲁迅一生写成了大量的
优秀作品,他的 作品往往内容深刻,笔法冷峻、简练,深受老百姓喜爱,有人把这一成就说成来自鲁迅的 天才,还有 些当面盛赞鲁迅是 天才的 文学家,鲁迅却很有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 是 把别人喝咖啡的 时间都用在 工作上的。”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6: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书,每晚都要在
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 的母亲怕他 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 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 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少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刻苦自学,读完湘潭的 书,又 离开家乡到外地 求学。他 的 一生始终坚持博览群书,成为我们知识渊博、才能卓著的伟大领袖。1978年10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周恩来《学习毛泽东》一文,指出:“毛泽东是
在中国的 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巨大人物。”“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 、神秘的、无法学习的 领袖。”“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 他的伟大。”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把自己在韶山的
求学经历概括为“六年孔夫子”。《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了毛泽东的私塾生活。1902年春,毛泽东入南岸下屋场私塾读书,先读《三字经》,接着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他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快领悟。1904年秋,他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1905年春,他先后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1906年秋,他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继续读“四书五经”,并开始练习书法。1907年至1908年,他 虽然 辍学,仍继续自主读书。1909年,他 复学,在 韶山乌龟颈私塾就读。1910年春,他 到韶山东茅塘一位秀才毛麓钟(堂叔)家里读书,选读《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 古籍,还读一些时论和 新书。同年秋,他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 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他抄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即《七绝·呈父亲》。1936年7月,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向他详细描述了
自己的成长历程。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中的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 由来》,是 研究毛泽东早期经历的 最权威资料。我们从中可以梳理出毛泽东少年求学阶段的 一些重要信息,对解析早年毛泽东的 学识、性格、观念极具参考价值。第一,在
私塾读书的几年当中,毛泽东较为系统地接受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毛泽东有过人的 记忆力和 理解力,“四书五经”学得很好,奠定较深的国学基础。他自幼烂熟于心的 知识,成年后常会自然地 使用。“六年孔夫 子”的 教育,使他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培养他“鉴古知今”的 爱好,帮助他后来的 “古为今用”。第二,毛泽东熟读经书,可是
不喜欢它们。他渴望自主学习,即便是父亲逼他 辍学,仍坚持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能够找到的 一切书籍,经书除外。他 常常在 深夜里把窗户遮起来看书,为的 是不让父亲发现。第三,毛泽东喜欢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
故事,曾经读过 《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 。他 常常在 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 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第四,毛泽东不是
死读书,而是 善于独立思考。有 一天他 忽然 想到,中国旧小说和 故事有 一点很特别,所 有人物不是 武将、文官,就是 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他 大惑不解。后来他 分析小说的 内容,发现它们颂扬的 都是 人民的统治者,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 有 和 控制,显然 是 让农民替他 们种田。这一判断,对毛泽东一生的历史观和 是 非观都有 深远影响。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7:
周恩来勤奋苦学的故事
南开学校是
一所 国内闻名的 先进学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校里的 课业负担很中,常有 考试,考得不好就被淘汰或留级,而且 学费也很贵。生活是这样的艰苦困难,可是他
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 一直却十分顽强。他入学后,住宿在 学校里,每天起床钟一响,就立刻起床、跑步,保持着 在沈阳上小学时锻炼身体的 习惯。起初,他英文基础比较差,为了
攻克这一难关,他每天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来学英文。到第二年,他 的 英文就相当好了 。后来,就能看许多英文原着 了 。他
的国文成绩特别好,学校每两星期做一次作文,周恩来的 文思敏捷,提笔作文,一气呵成。1916年学校举行的 作文比赛,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他的数学成绩也很好,在笔算速赛中,他是48名最快之一。代数得满分。心算比别人笔算还快。
除了课堂学习,他
在课外还读了 许多书报,尤其是 喜欢读孙中山先生革命派办的 《民权报》、《民生报》,以及当时中外进步思想家的 着作。所 以,他 的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有 一次,他在书店看到了 一部精印的 《史记》,就毫不由于掏出伙食费把他 买下,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那时候,他
对学习目的已认识得很清楚。他在 一篇题为《一生之计在于勤论》的 作文中写道:“人一生求学,惟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 乎 将来。”他认为现在努力求学,是为了 日后能“作事于 社会,服役于国家,以其所 学,供之于 世”,他 是 在苦苦地 大基础,作准备呀!由于他
的勤奋苦学,品学兼优,使全校师生十分钦佩。校长称他为南开最好的 学生,同学说他 是在万苦千难中创造出优异的 成绩。第二年,经老师推荐,学校破例免去了他 的 学杂费。周恩来成了全校唯一的免费生。1917年6月,周恩来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了
。他在南开学校4年,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追求进步、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 青年了。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8:
刘胡兰——巾帼不让须眉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
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 “富”字改为自己的 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
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 村 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 的 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
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
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 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
把奶奶给的 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 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 敌人带走。刘胡兰在 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 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 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 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9:
马云的励志故事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
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 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 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 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
无数草根创业者 崇拜,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 马云也曾跟我 们一样,是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 人。他 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如果马云在 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 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 他 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 马云,还会有今天的 阿里巴巴吗?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
英语在 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 好,但 他 的 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 1分,全面败北。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有 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 著名作家路遥的 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 许多感悟。高加林是 一个很有才华的 青年,他 对理想有 着执著的 追求,但在他 追求理想的过 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 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 局面。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
道路虽然很漫长,但 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 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 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 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 如此的 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 地去面对。于是 ,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 家里和 补习班间游走。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
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 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 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 一丝希望的 父母都觉得他 不用再考了 。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在
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 笑容激励了 整整一代人,当然 也 包括当时的马云。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 她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 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 马云的 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 每一个阿里人。小鹿纯子的 拼搏精神给了 马云巨大的 激励,他 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 开始了 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 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 周日,为了 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 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就在
第三次高考的 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 余老师对马云说了 一句话:“马云,你 的 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 能考及格,我 的 ‘余’字倒着 写。”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
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名人励志小故事10:
“中国飞人”苏炳添不屈不挠的励志故事
苏炳添,他是
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打破10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他在 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决赛中,代表中国队以38秒01勇夺亚军,创造了亚洲田径的 历史。虽然 苏炳添童鞋向来靠实力吃饭,但请注意观察,他 眼神中的 坚定非常吸引人哦。他
身着一身红色运动服,足蹬一双白色运动鞋。鸣枪响过,他在第一道出发,起跑稳健,如一道红色闪电,划过 海沃德田径场。9秒99,冲过 终点,他紧盯着大屏幕,攥紧双拳仰天长吼。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北京时间2015年5月31日凌晨,在
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他 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季军,超过 日本名将伊东浩司和 中国名将张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亚洲本土运动员最好成绩,创黄种人百米新历史。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的
一个普通家庭,几年后,弟弟也 降生在 这个家里。一家四口,日子安稳,其乐融融。上初中时,苏炳添的老师喜欢留下成绩差一些的
同学留堂补课,成绩不理想的 苏炳添,几乎 天天被老师留下来“开小灶”,这让他 非常苦恼。为了 避开补课,他主动申请加入学校的 田径队。苏炳添在体育课上向来都是 活跃分子,弹跳力和 瞬间爆发力很强,教练杨永强看到他的 这些优势,同意把他 带入田径队。此时的
苏炳添痴迷上了 速度,他喜欢骑摩托车,那种风驰电掣的 快意让他感觉非常舒服。但因条件限制,他没有 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只是在泥巴地 里,跑啊跑啊,像一个追风的 少年。2004年11月份,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了 正规的 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他 出人意料地 在100米比赛上夺得第一名,成绩用秒表计时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体校田径教练宁德宝看中。进入省队后,苏炳添曾萌发了不当运动员的念头。2007年,他在田径队的成绩属于
中等,但 有 一段时间成绩老是 上不去,甚至出现了 下滑,他 很痛苦,一度想放弃。有一天,他
坐在赛道旁,看着在赛道上飞跑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他多么喜爱奔跑啊,可是现在,他为此犹豫不决。两个刚刚训练完的
队友说笑着坐到他身边,没有 注意到他隐藏的痛苦,一个说:“今天我 比你 快了 0.01秒。”“不就是0.01秒吗?有什么了不起。”另一个回答。“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赢家……”
队友的
话对苏炳添触动很大,是 啊,只要坚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么,对自己来说就是胜利的。很快,他调整了心态,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成绩一点点好起来,并进入了国家队。2011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他
以10秒16夺冠,打破了 13年前周伟创造的10秒17的 全国纪录,堪称当时中国第一“飞人”。在 随后的两年里,苏炳添一直称霸中国男子百米跑道。俗话说:没有
常胜将军。2013年,张培萌连续跑出了两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 成绩,打破了 苏炳添创造的 全国纪录。并且在辽宁全运会上以10秒08的 成绩战胜了苏炳添,夺取了 全运会冠军。此外,因为张培萌跑出了 男子10秒的 亚洲黄种人最佳成绩,平了伊东浩司的纪录,而且 是 在国外进行的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的 ,所以也更为引人瞩目。这让苏炳添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夜晚,望着无垠的夜空,他
想起了一句话: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执着地坚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 事——莫贪念,莫浮躁,莫松懈。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 人,速度,属于执着 于每个0.01秒的 人。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
跨时代的 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 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 路上我 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 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 的 未来依然 可期。奔跑吧!苏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