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
这些简单而又
神奇的符号,就是 音乐世界。请别小看这几个普通的符号,当它们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化,并以一定的 形式重新表现出来之后,就会产生摄人心魄的 力量。请不要忽视这几个小小的 符号,当他们以不同的运力统领不同质地的 乐器时,乐器就会发出美妙奇特的 声音。在艺术的
不同门类中,音乐有 很大的 特殊性。音乐不象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 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音乐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主要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尽管它有 时涓细如泉流,有时雄壮如号角,但 它总能拨动人的 心弦,让人沉浸在特定的 意境之中。“四面楚歌”离散楚霸王的 士兵,《松花江上》激发我 们同仇敌忾的斗志;《命运交响曲》激励人与命运抗争。这些都体现了音乐本身的 内蕴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内蕴力和凝聚力正是 由音乐家对生活的 感受、理解和 领悟来体现的 。在所
有的艺术中,音乐与 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紧密、最能激发和 表达情感的 。我 们知道,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与发生变化,处处都影响着人的 情感和 情绪的 变化。音乐也 正是 去发现现实生活中那些和人的生活、情感有联系的 、能引起人的 感觉和 意识的东西,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人们对它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产生共鸣。音乐艺术所以具有【趣探网】 从中国的 孔子到古希腊的 柏拉图,都十分强调音乐在 陶冶人的 情操、净化人的灵魂等道德和社会方面的作用。投身于 音乐事业的人,会在 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 影响下形成自己高尚的情操和 良好的道德。
一种感人肺腑的 力,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感情艺术,主要对人的感情发生作用,从感情上影响人的精神境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有一句名言:“音乐是属于 群众的,这是人人有 份的。”人民创造了音乐,创造了万花筒般的音乐世界,并在 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音乐对人类的情绪和行为的 影响,造福于 社会,而不是单纯供人欣赏。音乐是
人类思维的特殊表达形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一切音乐活动无不与 思维发生千丝万缕的 联系。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 :“音乐是 思维的 有力源泉,没有它,就不可能有合乎 要求的 智力发展。”达尔文在 自传中写道:“音乐常常迫使我 紧张地思考我 正在 研究的问题。音乐艺术特别富于形象性,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使人们产生丰富的 联想,调动以前的 经验和 知识,进行有 效的思维组合,产生有 助问题解决的直觉和灵感。”爱因斯但不是音乐家,但非常喜爱音乐,他很珍惜时间,但 却毫不吝啬在音乐上花费时间,不断地从音乐中产生一个又 一个“奇妙的想法”,如“广义相对论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可见,音乐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能启发思维,扩展想象力,有 助于某种形式的 创造性思维。在音乐领域里,任何乐音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丰富的联想,这些音经过组合变化而形成的不论是一个粗旷、猛烈的
音合团,或是一个温音乐,被人誉为“精神食粮”,它能深刻强烈地
作用于 人的 意识使人养成良好的 品格,高尚的 情操。 庄严、肃穆的 音乐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 毅力,活泼、热情的 音乐可以启发出积极向上的 精神,在万众齐唱一支歌曲的时候,便会使演唱者 在瞬息间沟通彼此的 心灵,凝聚成一股坚如钢铁般的意志力量。贝多芬认为,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
更高的 启示力量,谁能领悟音乐的 真谛,谁便能超越常人难以自拔的苦难。当我
们欣赏柴可夫 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时,我 们一定会受到作品中那种悲哀、压抑和绝望情绪的感染,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柴可夫 斯基在作品中抒发了他心中的焦虑和悲当我
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 时候,我们一定会被其中那纯朴真挚的爱情主题所 感动。 优美悦耳的 旋律时而温和轻柔,时而热情洋溢,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又朦胧飘逸。音乐传达的这种甜美的 情感始终影响着我 们的情绪,引导我 们去领略深蕴于 整个作品里的 更为深刻和 动人的 意境。而当我们欣赏贝多芬《F大调奏鸣曲》时,一股清新乐观的
感情便会油然 而生,使人非常自然 地联想起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欧亨利在他
的 短篇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中叙述了这样上下故事:主人公苏比本是 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在冬季降临的 时候,曾产生过 种种犯罪的动机。但是,当他听到教堂里钢琴弹奏的赞美诗之后,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 他去跟坎坷的命运奋斗。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 音调使他内心中暴发了 一场革命,净化了他 的灵魂,使他 幡然 悔悟,决心重新做人。这虽然 是 一个艺术形象,但 是 ,在 现实生活中,震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在音乐演奏及欣赏等
方面,均有 很高的造诣和修养。我 国著名诗人白居易、苏东坡之所 以能写出许许多多不朽诗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他们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力和鉴赏力。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球落玉盘”的形象诗句,对音乐进行了 绘声绘色的 描写,把读者 带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天地 ,使我们领悟到音乐的魅力。而苏东坡也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 听音乐时的 感受:“客有 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和 高深的 体验,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 文字呢?苏东坡一生坎坷,音乐虽不能改变他 的命运,但是 ,音乐改变了 苏东坡的 心境,铸就了他 的《琵琶行》这首诗歌中,音乐便成了一个沦落为封建社会最地层的
琵琶女和 一个被压抑的 正直的 知识分子思想感情沟通的 桥梁!二、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模式是先逐句逐段剖
设计提要:体现本诗鉴赏教学整体性有三个切入角度。即:1、谁解琵琶语;2、司马青衫泪;3、“文”与“题”的
矛盾。一曲琵琶语,尽诉喜怒哀乐情;一行青衫泪,解得曲中语。曲泪相辉映,道尽天涯沦落恨。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和
名句;2、学习通感、衬托等描写方法;3、根据音乐的 表现力把握琵琶女的思想感情;4、了解诗人的遭遇,体会音乐的 感染力三、背景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生于772年,和刘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白天黑夜地
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磨出老茧。苦学使他 的 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 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 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说着 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的 句子,大为赞叹道:“有 句如此,居天不亦不难。”在 顾况的 推奖下,年轻的 诗人开始闻名。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为应考再次进京,中第四名进士。投秘书省校书郎,改今陕西周至县县尉。任县尉期间,他
进一步触及尖锐的 社会矛盾,写出《观刈麦》这样真切反映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 爱情故事为题材的 著名长诗《长恨歌》,也 是在这时写成的。元和二年(807)冬,应召回朝仕翰林学士、左
元和
十年(815)六月,朝中发主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主谋者是 藩镇割据势力。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表请求严缉凶手。忌恨他 的人乘机攻击他“越职言事”,加以造谣中伤,将他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 个沉重打击。到江州的 第二年,他写下《琵琶行》一诗,通过一个沦落江湖的弹琵琶倡女不幸身世的描述,寄托了 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从此,意志逐渐消沉,走上“穷则独善其身”的 道路。以后,他还担任过
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在 地 方官任内,也 为人民做过 一些好事,如在 杭州西湖上增筑堤防(就是 现在 西湖的白堤),蓄水白居易留存下来的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生前自编为《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包括文在内)。
3、诗前小序
四、听读课文
五、听读并串释诗句,尤其是其中的名句
六、《琵琶行》内容分
1、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分别用精练的语言
第一幅:江头夜送客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情景。
第二幅:夜听琵琶曲
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第三幅:自诉身世苦
“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
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 歌伎生涯。“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 住处,接下四句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春风等 闲度”一顺过 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接下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 重大转折。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孤苦凄凉的 寂寞生活。第四幅:自叹谪居苦
前四句写作者
的感慨。 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中间十二句是 诗人自述,着 重写谪居江州后的 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 赞扬和请求。第五幅:重闻琵琶声
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
强烈感情。“感我 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 非常复杂的 感情,有 对诗人的 遭遇的同情,也 有对知遇之恩的 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 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 流露。最后,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 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的 余地 。2、《琵琶行》的描声技法
《琵琶行》)运用了高超的
描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 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 听觉和 视觉,而且 能激发读者的 联想和 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 崇高境界。在这种“变虚渺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白居易都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
(一)根据主人公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
特点,把整个演唱过 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 合。就像刻画人物一样,给音乐来个肖像描写;就像了 解一个人似的,领略音乐的全貌。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琵》中则是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情”仅是 调弦校音,就显示了 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 丰富的 感情。酝酿准备阶段,虽不是正式的演出阶段,然而描
第二阶段:起始阶段。
这个阶段,乐声渐起,正是主人公“启朱唇,发皓齿”的时候。读者开始渐入佳境。
《琵》中写道:“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
第三阶段:起伏跌
在
《琵》中,则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有一个“声暂歇”之时,又在 “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第四阶段:收尾阶段。
都是
戛然 而止,干净利落。古人论诗文,最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干净利落的 戛然 而止,正体现了“豹尾”的 特点。3、运用通感,赋形于声,把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通感,是人们在
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 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 积极修辞方式。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运用了通感来描
第一,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
《琵》中,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
舒徐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 逐渐低沉;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 激越雄壮;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尾时的 声音。多以可见知不见,以常闻知难以言表,烛幽显微,形象感人。这种以所 见知所 不见,以视觉写听觉的方法,极值一学。第二,借助听众的感受,运用通感手法,体现音乐、演唱的
无尽妙处。以通感写感受,可对主要人物起到“天上星星参北斗”的烘托作用。在《琵》中,写听众的反应,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
简练的 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 艺术效果。以所见——“泣”“湿”——衬所 不见——感人的琵琶声。总之,以先分阶段,然
后总合为一个整体的 手法使读者 对音乐形成一个整体感受,再辅以通感手法,以感受相沟通、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 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效果。七、重点讨论
1、谁解琵琶语---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从琵琶曲旋律变化的
描写中你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吗?请从诗文中找出证据说明之。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
生活反差又 自然 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苦,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
变化使此时的 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 心灵本渴望爱情的 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 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音乐是
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 情感宣泄的 最佳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胸中怨悱,道出命运的 沧桑。悲愤的曲调塑造了 一被侮辱、被玩弄的 悲剧琵琶女形象,令普天下伤心人同声一哭 。板书:
水寒月冷秋瑟瑟 ┃悲┃抑
曲妙色佳誉京都 ┃喜┃滑
忆色衰客稀商人妇 ┃痛┃涩 诉
昔盛今衰令人思 ┃恨┃歇
轻才世人薄情郎 ┃愤┃激
2、司马青衫泪----“ 男儿有
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 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 原因吗?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
3、本诗题为《琵琶行》,应极写琵琶弹奏,可诗人却用大量笔墨叙写自己送别友人、琵琶女出场以及自己与
琵琶女互诉遭遇等场面,这岂不有 “文”不对“题”之弊?你 如何认识这一矛盾?试说明之。这不是“文”不对“题”,恰是
构思之妙。写送别之凄凉衬托了 月夜曲的可贵;写出场之难,衬托了 琵琶女演奏的高妙,这叫铺垫蓄势、欲扬先抑;写琵琶弹奏的 哀怨,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渲染气氛;写遭遇互诉又 反过来成为曲奏描写的张本,是 曲奏描写的 生活基础。两种描写相得益彰,又为“同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抒发铺垫蓄势,使此种感慨真实沉重,发人深思。诗文构思,贵在精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此之谓。本诗多种描写有机融合,看似
八、检查背诵
九、对比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