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
说到纸,人们就会想到造纸术,它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今天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妇孺皆知的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来自东汉时期的桂阳郡耒阳县,也就是我们湖南的衡阳市。
蔡伦出生于【趣探网】 蔡伦在十五岁时被选入宫中成为了洛阳宫中的一位宦官,在 宫中有 机会接触到更多书本,在与 各型各色的 人相处时学到知识,他的才华通过 他 自己的 努力而不断显现出来。 接着,蔡伦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安排到职掌宫中器用的 重要职位上,正是 如此,蔡伦才有 机会开展多次的实践,研究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并不是 一帆风顺的,蔡伦不知道在发明造纸术上遇到了 多少挫折,但 这些挫折仍然 没有 使他 放弃,反而更加鼓舞了 他 的 斗志,继续大胆地 尝试将其他 的 原料加入研发造纸术的 实践中。最终,他成功了!
贫寒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跟随父辈在 田间劳作。他聪明伶俐,非常讨人喜欢。在 劳作时,他 跟随父兄辛勤耕耘,积累了零散的生产生活经验,学到了劳动人民的 智慧。在 农闲之余,他 仔细观察自然 中万物的 运行规律,开动脑筋思考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蔡伦没有坚持尝试和
创新,而是 死守着原来粗劣的造纸术,没有 对造纸的 原料进行尝试和改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许就要被改写成三大发明了 。蔡伦虽然没有后代,但
他留给后人的宝藏却是 无穷无尽的。他 发明的 造纸术,使纸本书籍成为了 传播文化最有力的 工具。而他身上所 体现的精神,对生活细微之处的 观察思考,对研究发明的热情和 尝试,对挫折的 坚忍和不屈,这些都是发明家必备的 品质,使他 在 人类发明史的长河中如同一颗明星,熠熠生辉。作为祖国未来的
栋梁,我们在科技更新换代越来越迅速的 今天,也要学习蔡伦热爱观察生活、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起为国家、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 责任!中国历史名人故事2:
范仲淹的
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 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 希望寄托在 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 成的 故事,母亲和 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
带的 数量,出人意料的 少。 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 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
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 了时辰。好心的 厨僧或小和 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
小锅小灶,自炊起来。 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 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 ,时间也已过 了子夜,他便和 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 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 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 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 一锅粥分成了 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 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 生长着 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 拌和 ,一顿佐餐的 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
。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 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 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 生活。 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 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中国历史名人故事3:
选贤任能一定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
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 重要性,不过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 不十分明确标准。一天,齐桓公在
管仲的 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 询问:“你 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 :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 一旁见养马人尚在 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 看,编排用于拴马的 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 木料往往有弯的 也 有 直的 。如果想让所 选的 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 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 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 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 弯曲的 木料,随后你 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 木料之后紧接着 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 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 是 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 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 道理是一样的 ,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4: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
地 上呈上状子。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
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哑巴有 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 的 胞弟,又 苦于没有 证据,对哑巴的 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
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 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 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 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 哥哥是 不会认账的 ,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待哑巴的
哥哥离开后,他 叫住哑巴,对他 说:“你 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 出门,就上去狠狠地 扭打他。”哑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
方法去做了 。他 守在 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 打得头破血流。随后几天又 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 添新伤,哑巴的 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郑板桥问哑巴的
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为你 主持公道,还你 安宁。但 依照我 大清律条,殴打你 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如果是 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请问,哑巴是 你的 亲兄弟吗?”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
哥哥说完望着 郑板桥,等 着他的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 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 ?分明是 存心独占!”“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
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终于得到了 他 应得的 那一半。中国历史名人故事5:
有一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
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 。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 王安石夫 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 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 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 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 面前,看他 吃什么。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
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 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 王安石,也错了。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
似乎对宋仁宗特地 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王安石可能有
嗑瓜子的 习惯吧,他 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 碟子里的 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 焉 ,把满碟豆子吃完了 。远处,有 一双眼睛在瞄着 ,那是 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 方调来中央,安排在 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 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 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 以他组织了 这次垂钓活动。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
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 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 一个几乎 可以断绝其前程的 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碟子里的
豆子,其实只是 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 情有可原,但 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 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宋仁宗看人的
方式不对吗?我 们都是 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 们都自诩是 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 人之好坏、之忠奸。然 则,世界上最复杂的 ,可能就是人了 。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中国历史名人故事6:
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
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 陈国境内的 荒野里,粮食吃光了 ,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
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 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 看见颜回正在 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
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 老人家。”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
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 便抓出来吃掉了。”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
信者目也 ,而目犹不可信;所 恃者 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7:
庄子的故事:有用和无用
庄子行走在
山林间,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却坐在 树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树;庄子就问:“眼前就有 —棵大树,你们为什么不砍呢?”“大是大,却一点用也没有。”伐木工人说,“它长得弯弯曲曲的,做栋梁不合适,做家具也不合适。”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呀!”
下了
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 庄子十分高兴,便叫童仆杀只鹅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过了
一天,庄子的 学生就这两件事很疑惑地 问庄子说:“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 大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现在 ,主人的 鹅却因为不会叫而被宰杀,在有用与无用这两者间,老师您要选择哪一个?”庄子笑着
说:“我 将处在 有用与无用之间。有用与 无用之间,看起来好像近似于道,其实不然,所以还是 难免有 牵累。如果真能顺乎自然 而遨游于世事之外,就不会这样了 。不受称誉也
没有 非议,应世时或显现如龙或屈曲如蛇,跟着 时势变化,不愿为了 特定的 目的 而受限;处世时或进或退,与 自然 相和 顺,自在地 遨游在万物的根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 役使,这样哪会有什么牵累呢!这是神农、黄帝治世的法则呀!“至于
万物的 私情,人类的 习惯对此就不是这样了 。有聚合就有分离,有 成功就有 毁损,有锐利就有 挫伤,有 尊贵的 就有 被排挤的,有有作为的 就有有欠缺的 ,贤能的人会遭到算计,不肖的人也 会被欺侮,所以怎能偏执于任一方呢?悲哀呀!学子们要谨记,只有 顺乎 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呀!”中国历史名人故事8:
项羽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
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 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
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 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 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在刘邦和
项羽的形象对比之下,我 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 好吃懒做的 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 生死置之度外,更有 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 ,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 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 真正的 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 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 没有 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中国历史名人故事9:
司马迁
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司马迁是
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 以肉身的 残缺修得了精神与 著作的 双重圆满,他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 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 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
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
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 史识创作了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 从上古传说中的 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 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0:
发明毛笔的大将军蒙恬
传说,毛笔是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由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蒙恬领兵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定期写战况递给秦王。
在蒙恬那个时候,纸还 没有发明,笔也
没有完全成形。人们用竹签蘸了 墨将字写在 丝做的 绢布上,这种“笔”称作“聿”。“聿”硬硬的 很不方便。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聿”的念头,现在 ,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斗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
一天,他 打了几只野兔子回营,由于打的兔子多,拎在 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 地上,血水在地 上拖出了 弯弯扭扭的痕迹。蒙恬见了 ,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聿写字,不是 更好吗?”回到营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
,兔毛油光光的 ,不吸墨水,在 绢布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 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浪费了。他一气之下,把那支“兔毛聿”扔进了 门前的一个山石坑里。这一天,他
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无意之中,他发现了 山石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将它捡了 起来,用手指捏了 捏,发现兔毛湿漉漉的,毛色变得更白了 。他心中一动,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定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 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聿是由竹管和兔毛做成的,蒙恬就在“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
想一想:发明来源于
创意和灵感,只要你不断的 观察思考和想像,你就会有 所 收获的 。只要你坚持着这个好习惯,什么都有可能。